搜索 "阳结" 的结果

找到 58 条相关结果

喉痹 (声哑 痄腮)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14 | 28 阅读

喉痹(声哑 痄腮)两寸脉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即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夫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则下项。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而热。中络故痛者速也。余谓一言可了者。火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喉肿、颔肿。舌本...

阅读全文
川贝母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7 | 20 阅读

《中国药典》:川贝母 实际拼音: Chuān Bèi Mǔ 英文名: 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别名: 贝母、川贝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

阅读全文
大便闭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6 | 18 阅读

脉多沉伏而结。阳结脉沉实而数。阴结脉伏而迟或结。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夫阴阳二气。贵乎不偏。然后津液流通。肠胃润溢。则传送如经矣。摄养乖理。三焦气滞运掉不行。遂成闭结之患有五。曰风闭、气闭、热闭、寒闭、湿闭是也。更有发汗利小便。及妇人产后亡血。走耗精液。往往皆能令人闭结。燥则润之。涩则活之。闭则通之。寒则温。热则清。此一定之法也。一论大肠实热。大便闭结不通。用大黄、皮硝、牙皂三味各等分。水煎...

阅读全文
便秘辨证食疗方
中医食疗 | admin | 2025-05-25 | 15 阅读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通常两三天不大便,或有便意但排便困难,大便往往干燥。便秘日久,常常会引起腹胀、腹痛、头晕、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症,并易继发痔疮、肛裂等病。 中医认为,便秘不仅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有关,而且与脾胃的升降纳运、肾的温化功能失常有关。中医古今病名很多,有“阳结”、“阴结”、“虚秘”等,病因多由于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老年体虚等导致大肠功能失常所致。 便秘的分型 在...

阅读全文
脐疗的历史发展
中医脐疗 | admin | 2025-05-23 | 15 阅读

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古代药熨、敷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兽皮、泥灰、唾液等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的外伤;用砭石刺血治病;用树枝、干草燃烧取暖御寒,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根据民间传说及后世医籍的记载推测,脐疗法早在商殷时期便已开始应用了。商殷时期,巫医盛行,有巫医太乙真人和巫医彭祖,分别创有太乙真人熏脐法和彭祖蒸脐法,以防治疾病,养生延年。彭祖因此竟寿至八百...

阅读全文
先哲格言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6-09 | 14 阅读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于所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及之变,其法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此之谓从。天气明洁,燥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风折木,云物混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之谓太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及。随其所变...

阅读全文
阴阳杂说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6-08 | 14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谓得道”,见《素问》卷一第四《金匮真言论》。自“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四经”至“阴阳相过曰弹”,见《素问》卷二第七《阴阳别论》。自“凡痹”至“痹聚在脾”,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论》。自“阴争于内”至末,见《素问·阴阳别论》。黄帝问于岐伯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气,经风触五脏。八风,八正邪风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风,发为邪气伤人者也。经风,八虚风也,谓五时八风,从虚乡...

阅读全文
辨证伤寒派学术特点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5 | 14 阅读

一、强调六经辨证之法可以识万病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六经辨证,以此指导立法处方,是辨证伤寒派的主要特点。他们强调《伤寒论》的六经决非为伤寒一病而设,而是分司诸病的提纲,伤寒当宗此六经,杂病亦当宗此六经。柯韵伯说:“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吐利,少阴之欲寐,厥阴之消渴.气上撞心等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也”。吕震名...

阅读全文
白芍使用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5 | 14 阅读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其性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在中医临床处方上为常用药材,也存在着一些不宜使用的禁忌证或配伍禁忌,用药者有时疏忽或不太了解,因此需加以提醒。 白芍属寒凉之品,有酸寒收敛的作用,故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用量过大或单味用。 白芍性寒,阳衰虚寒之证如纳呆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

阅读全文
伤寒•论伤寒杂证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17 | 14 阅读

怫郁因汗失宜,便坚为实哕为虚∶面者,阳明所主。阴盛者,面赤而黯;阳盛者,面赤而光。表证汗出未彻,以致邪热怫抑郁结,故头面红赤,甚则蒸于肌肤,汗出未透身痒者,桂麻各半汤;恶寒热者,葛根汤;汗太过发黄者,茵陈汤;惊惕者,火邪汤;大便硬者,里已实也,大柴胡汤。下后哕[yuě] 者,胃虚也,桂枝参苓汤。戴阳浮火所冲,阴证(下痢厥逆)热微阳热甚。《百问》云∶病患身微热,面赤,脉反沉而迟者,阴证也。身微热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