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毒" 的结果

找到 212 条相关结果

釜脐墨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44 阅读

《中药大辞典》:釜脐墨 出处: 《四声本草》 实际拼音: Fǔ Qí Mò 别名: 月下灰(《补缺肘后方》),釜下墨(《千金方》),釜月中墨(《四声本草》),铛墨(《开宝本草》),釜底墨(《本草图经》),锅底墨(《普济方》),锅脐墨(《简便单方》),铛底煤(《品汇精要》),釜煤、釜炲(《纲目》),锅底灰(《本草再新》)。 来源: 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脐或锅底部之烟灰。 性味:...

阅读全文
附子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3 | 24 阅读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附子丸 名称: 附子丸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矾石(熬令汁枯)蓖麻子仁(研)松脂(研)各30克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60克 染胭脂15克 制法: 上七味,捣研为末,熔黄蜡和拈如枣核大。 功能主治: 治耳聋,出脓疼痛;耵聍塞耳。 用法用量: 针穿一孔子令透,塞耳中,日换一次。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附子丸 名称...

阅读全文
中医学术流派与地域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09 | 24 阅读

中医学数千年历史中呈现出一源多流的现象,奠基于四大经典中医学术主干,在后世发展分化为多个学术流派,使中医学术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对于如何理解流派的差异及争鸣,人们众说纷纭。其实,不同流派的产生往往有其根由,明了其根源,对于评价流派才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角度。从历史上看,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南方以岭南闽粤为代表,闽粤地跨热带,蒸发甚而腠理疏,既易受寒,又易受湿,故多用燥...

阅读全文
地域环境对中医流派的影响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5 | 23 阅读

由朱丹溪开始,江南名医辈出,他们可以说沿袭朱丹溪注重地域差异的角度,使中医学术面貌出现较大变化。 至江南医家崛起,他们在常年接触的大量病例中,积累了诸多与北方医家不一样的实践经验,也历经了二三百年之久的酝酿,始形成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温病辨证体系。 寒温分立,一直引来许多争论,但持平之论者,多能从地域角度进行讨论。 晋唐以前中国经济文化的重点在黄河流域一带,对疾病的医疗经验以北方为主。随着宋...

阅读全文
葎草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6 | 22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葎草 实际拼音: Lǜ Cǎo 别名: 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簕草、大叶五爪龙、拉狗蛋、割人藤 来源: 桑科葎草属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Merr.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晒干。 炮制: 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 甘、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肺结核潮热,肠胃炎,痢疾,感冒发热,小便不利,肾盂...

阅读全文
伤寒·伤寒诸方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4 | 21 阅读

一论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项脊强重。脉浮紧无汗。是足太阳膀胱经表症。若头如斧劈。身似火炙者。宜此方。升阳发表汤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桂枝(一钱)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二钱)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上锉。姜、葱、豆豉。水煎。热服出汗。汗出药止。勿多服。一论冬月正伤风。头疼发热恶寒。鼻塞项脊强重。脉浮缓自汗。为表症也。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疏邪...

阅读全文
百草霜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12 | 20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草霜 实际拼音: 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 锅底灰、锅烟子 来源: 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刮下或扫下,过细筛,除净杂质。 性状: 为乌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手捻即为细末。质轻细,似霜,随风可以飞扬,入水则漂浮而分散。无臭,无味。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止血,止泻。用于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腹泻,...

阅读全文
解毒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1 | 19 阅读

《万病回春》卷四:解毒汤 名称: 解毒汤 别名: 八宝汤(《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连翘 槐花各7.5克 细辛 甘草各1.2克 制法: 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 治脏毒下血。 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时服。 《幼幼集成》卷四:解毒汤 名称: 解毒汤 处方: 润元参1钱,净连翘1钱,绿升麻1钱,片黄芩1钱,京赤芍1钱,全当归1钱,川羌活1钱...

阅读全文
中暑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15 | 19 阅读

脉虚微细弦芤迟。皆属于中暑。不可汗下。但解热利小便为要。夫暑者。乃长夏盛热之令也。人当避酷热之亢。相安于燔炙之宜。毋冒灼灼。毋致怆怆其知道者。夏以养阴扶阳。顺之则祥。逆之则殃。故三伏炎炎。三暑蒸蒸。腠理开泄。真气不藏。孙思邈云。长夏宜服五味子、人参、麦门冬。以固耗散之金。真气不足者。倍加人参。其不善养者。坐卧于风凉之处。扇不息于寝寐之时。或拭以冷布。或浴以凉泉。则腠理寒侵逆其时令。即病曰伤暑矣。其...

阅读全文
金星草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01 | 19 阅读

《中药大辞典》:金星草 出处: 《嘉佑本草》 实际拼音: Jīn Xīnɡ Cǎo 别名: 金钏草(《本草图经》),大金星凤尾(《履巉岩本草》),凤尾草(《纲目》)。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大果假密网蕨的全草。 原形态: 植株高15~45厘米。根状茎组长,横走,密生披针形鳞片。叶远生;柄长5~20厘米,禾秆色;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2.5~4厘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