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明热结" 的结果

找到 10 条相关结果

肠易激综合征飞针疗法
飞针 | admin | 2025-05-09 | 15 阅读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的综合征。本病临床十分常见,又称为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等。据估计,在有消化系症状的患者中,肠易激综合征约占50%-70%,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便秘”与“郁证”范畴。 病位在...

阅读全文
杂病•内伤类•癫狂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6 | 12 阅读

癫狂痰火闭心堂,都缘喜怒太无常;《素问》注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喜属心,怒属肝,二经皆火有余之地。但喜则气散,毕竟谋为不遂,郁结不得志者多有之。大概痰迷心窍者,叶氏清心丸、金箔镇心丸、朱砂安神丸。心风癫者,牛黄清心丸、追风祛痰丸;虚者,加紫河车一具为糊。怒伤肝者,宁神导痰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因惊者,抱胆丸、惊气丸。丹溪云∶五志之火,郁而成痰,为癫为狂,宜以人事制之。如喜伤心者,以怒解之,以恐...

阅读全文
泄泻症状的鉴别诊断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24 | 10 阅读

【概述】 泄泻又称腹泄、溏泄。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多以泄泻症情和大便性质分类而有飧泻、洞泻、溏泻、水泻、濡泻等名。《难经》则从脏腑主论,有胃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汉唐方书多称泄泻为下利,包括痢疾,如《伤寒论》、《金匿要略》等。宋以后则将两者分开,而痢疾则属肠澼,亦称滞下。 泄泻病因甚多,主要与脾胃、大肠之关系密切。后世诸家或从外感病因辨证分为湿、水、气、痰、积等腹泻,或从内伤...

阅读全文
疼痛症状的鉴别诊断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03 | 10 阅读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如感受外邪或内伤情志,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或食滞虫积,或精气耗损,阴血亏少等。本文根据临床常见之疼痛,按部位划分,分述如下: (一)头痛 【概述】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头痛。外感者多挟风,即“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之义。伤于内者,无论由何种原因引起,最后皆导致气血阻滞而逆乱于上,或不足以上荣,而发生头痛。 【鉴别诊断】 外感...

阅读全文
水肿论([《医门法律·水肿门》论三首 合论《金匮》方六条 律七条 附论海藏法一条 ]之 ...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5-24 | 9 阅读

喻昌曰∶病机之切于人身者,水火而已矣。水流湿,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溢于表里,火游行于三焦,拯溺救焚,可无具以应之乎?《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手足阳明热结而病消渴,火之为害,已论之矣。而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

阅读全文
淡红舌黄糙苔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5-04 | 8 阅读

舌苔  淡红舌黄糙苔 形象  舌淡红,有齿痕。苔黄燥裂,粗糙如砂石。 主病  阳明热结;气虚津少,或夹湿热。 病例  湿热化燥,气虚不运。...

阅读全文
六一木通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7 | 7 阅读

《伤寒大白》卷四:六一木通汤 名称: 六一木通汤 处方: 木通、六一散。 功能主治: 分利阳明。主阳明热结,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以木通煎汤,调下六一散。 ...

阅读全文
秘结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06 | 6 阅读

经义《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脉解篇》曰∶太阴所谓病胀者,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五常政大论》曰∶涸流之纪,其病痿厥坚下。其病癃闭,邪伤肾也。《六元政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淋 之病生矣。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燥胜则干。《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

阅读全文
补:黑苔类
察舌辨症新法 | admin | 2025-05-19 | 2 阅读

舌上黑苔,有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顺症也。有由白而灰,由灰而黑,不由黄而黑者,此谓之黑陷苔,逆症也。此多因误用温燥之药多日所致,甚难挽救。亦有脉迟苔黑者,此肾命不足,以辨真伪。真者刮之不去,方以黑苔断之。其由黄而黑者,此乃阳明热结之症,润下得法,胃腑炭气得以外出也,故曰顺症,使人不必疑虑也。...

阅读全文
阳明当下证(十八)
伤寒九十论 | admin | 2025-06-05 | 1 阅读

乡人李生.病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一医以巴豆丸下之.虽得溏利.而病宛然如旧.予视之曰.阳明热结在里.非大柴胡承气不可.巴豆止去寒积.岂能荡涤邪热温毒耶.亟进大柴胡.三服而溏利止.中夜汗解.论曰.仲景一百十三方.丸者有五.理中.陷胸.抵当.麻仁.乌梅也.理中.陷胸.抵当.皆大弹丸.煮化而服之.与汤散无异.至于麻仁治脾约.乌梅治湿 .故须小丸达下部.其他皆入经络.逐邪毒.破坚癖.导血润燥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