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常有余" 的结果

找到 44 条相关结果

金元四大家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3 | 26 阅读

金元时代战争频繁,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医学产生了各家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是: 1.刘完素(公元1110-1200)金时河北省河间县人,人称刘河间。刘氏提出“降火益水说”。主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皆从火化。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提倡火热学说。提出的治疗原则是:降心火,益肾水。用药多属寒凉,故人称他为“寒凉派”。他的代表著作有《素部玄机原病式》。 2.张...

阅读全文
阴阳
阴阳五行 | admin | 2025-05-13 | 25 阅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

阅读全文
试析明代医易学极盛的过程与原因
易经 | admin | 2025-05-23 | 23 阅读

[主内容] 运用《周易》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医学研究,在中国古代已有漫长的历史,这就逐渐形成了一门在易学发展史上颇具特色的分支学科即医易学。按通常的认识,在先秦时期援医入易已经初露端倪,至秦汉《黄帝内经》等著作就进一步吸取了《周易》中的阴阳观念、天人合一思想等。而从魏晋、隋唐到两宋,虽然易学研究(特别是两宋)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易学家,但就医易学本身来说并无长足的发展。至金元时期,一些...

阅读全文
补阴石斛 救命仙草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1 | 20 阅读

大型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中有一个摄人心魂的场景:周朝义攀上百丈绝壁,身上系着粗麻绳,背着竹药篓,鞠身蹬腿,正在探寻着什么。他要找的,是野生铁皮石斛! 在不久前热播的一本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当中,铁皮石斛因为刘诗诗的一句台词深入人心。她说,这可是救命的仙草!这话倒并没有夸张,铁皮石斛是石斛中的佼佼者,主要功能是养阴补虚,而在高热不退、阴分伤尽、命在旦夕之时,也能用于救急。 石斛进入寻常百姓...

阅读全文
丹溪杂病派力倡丹溪气血痰郁之学的王纶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7 | 19 阅读

王纶,字汝言,浙江慈溪人。弘治(1488-1505)年间进士,迁礼部郎中,历广参政湖广、广西布政使等。因父病,遂研精医业,其学术多宗丹溪,著作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 王纶虽以丹溪为宗,然不偏执。他以“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为指导思想,博采众长。他反对“东垣之法宜用于北,丹溪之法可行于南”的说法,认为南方亦有寒病,北方亦有热病,李朱两家是发《内经》之奥旨,补前人之...

阅读全文
杂治赋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9 | 17 阅读

纂《仁斋》及《编注病机》、《药性》等书。百病难逃乎八要,经曰∶病有八要。不知其要,病将安去?表、里、寒、热、虚、实、邪、正而已。治法必遵乎三法;新病去邪,大剂猛治;稍久去邪养正,宽猛兼治;久病药必平和,宽治缓治。正气在人,阳为表而阴为里,上古名言;邪气害人,表为阴而里为阳,仲景妙诀。实者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是为五实;虚者脉虚、皮寒、气弱、泄利、少食是为五虚。实者得汗便利则活,虚者糜粥入胃,泄...

阅读全文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阴阳五行 | admin | 2025-05-30 | 16 阅读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阅读全文
浙派中医对中医发展的“十大贡献”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5 | 15 阅读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华物天宝,人杰地灵。浙江中医源远流长,名医多,名著繁。浙派中医“四大医家”有:创滋阴学派的“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撰《针灸大成》、被今人誉为“针灸三圣”之一的杨继洲,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著述丰硕的医家张景岳,清代温病四大家之王士雄。浙派中医“十大名著”有:立一家之言,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格致余论》,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的《景岳全书》,倡“命火肾水”说的《医贯》,倡...

阅读全文
经典伤寒派重视扶阳,倡五段论的祝味菊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08 | 15 阅读

祝味菊(1884-1951),浙江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幼年即平熟医学名词,弱冠进蜀,曾随宿儒刘雨笙授读医经。1917年,祝氏考入军医校,后又随日本教师石田东渡考察日本医学,回国后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1926年,祝氏避川乱赴上海,初未悬壶,隐迹考察近一载,深感时医缺少良法,遂开诊以温药建功。1929年秋,祝氏治愈某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的危笃病人,从此医名大噪。 祝氏以治伤寒热病见...

阅读全文
先哲格言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6-09 | 14 阅读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于所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及之变,其法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此之谓从。天气明洁,燥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风折木,云物混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之谓太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及。随其所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