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防湿" 的结果

找到 64 条相关结果

春雨纷纷谨防湿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4 | 20 阅读

专家说,过于干燥的空气对人体有害,相对地,过于潮湿的空气也让人体由内到外都有不适反应。 一定湿度的空气本是正常空气,也是正常人所需要的。理论上说,“湿”应出现在长夏(夏秋之际)。夏秋之交,天热下降,地湿氤氲熏蒸,水汽上腾,到处充斥着潮湿。我国许多地区清明节前后湿气来得非常重,需要提防湿气致病。 一些脾虚、阳气不足的人容易受湿气侵犯,成为“湿邪”。湿气会犯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还会腹泻。 注意以...

阅读全文
夏天湿气重 6招妙祛湿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4 | 20 阅读

炎炎夏日,你是否有疲乏困倦、食欲减退、口中黏腻、大便溏泄,甚至失眠心烦、口舌生疮等现象?身体出现以上症状,很有可能是体内湿气重引起。夏天气温高,天气闷热,尤其今年降雨多,气候潮湿,加上夏季人们贪食冷饮等导致湿邪入侵体内,成为困扰健康的一大隐患。如果不加以调理,还容易患上皮肤、泌尿生殖、心脑血管、肝胆系统等一系列疾病。 什么是湿气?专家解释,“湿”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 为长夏之主...

阅读全文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4 | 20 阅读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的情绪会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防暑防湿 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俗语说,“热在三伏。”第三伏般在立秋之后,故又有“秋老虎”之说。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湿”。这段时期大多雨绵绵...

阅读全文
土医对保健的认识
土医 | admin | 2025-05-09 | 20 阅读

1.生活起居 一是要适应气候变化。如四季避风,春防湿,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反之容易产生风湿、寒湿、伤寒等病证。 二是要注意不过劳,适当劳作有利于气血的流通,筋骨的活动,但过劳则伤及筋骨气血而发生压劳、伤力劳等病证。 三是要节制房事,房事无度易损腰子,使精血亏损,引起色劳、经劳、月家劳、碰头病等。 四是要防受惊。土家医称脚为“千斤顶”,受惊后病从脚起,慢慢传到全身,从而引起许多全身性疾病。理由就...

阅读全文
夏天湿气重 6招妙祛湿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4 | 19 阅读

炎炎夏日,你是否有疲乏困倦、食欲减退、口中黏腻、大便溏泄,甚至失眠心烦、口舌生疮等现象?身体出现以上症状,很有可能是体内湿气重引起。夏天气温高,天气闷热,尤其今年降雨多,气候潮湿,加上夏季人们贪食冷饮等导致湿邪入侵体内,成为困扰健康的一大隐患。如果不加以调理,还容易患上皮肤、泌尿生殖、心脑血管、肝胆系统等一系列疾病。 什么是湿气?专家解释,“湿”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 为长夏之主...

阅读全文
古人用“中药浆糊”装裱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6 | 18 阅读

有些名贵的古籍和佛寺藏经能够历经千百年始终保持着虫不蛀、鼠不咬、不发霉、不脱胶的面貌。这在世界各国也是奇迹,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书画卷轴裱褙工作不仅在工艺操作方面达到了精湛高超的水平,而且还具备了防蠹、防霉、防湿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对此,元代的《秘书监志》中有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 据载,当时有一位名叫焦庆安的宫廷裱褙工人,为了要配制裱褙书画卷轴的特殊浆糊,专门向秘书监开了一张...

阅读全文
夏天湿气重 6招妙祛湿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5 | 18 阅读

炎炎夏日,你是否有疲乏困倦、食欲减退、口中黏腻、大便溏泄,甚至失眠心烦、口舌生疮等现象?身体出现以上症状,很有可能是体内湿气重引起。夏天气温高,天气闷热,尤其今年降雨多,气候潮湿,加上夏季人们贪食冷饮等导致湿邪入侵体内,成为困扰健康的一大隐患。如果不加以调理,还容易患上皮肤、泌尿生殖、心脑血管、肝胆系统等一系列疾病。 什么是湿气?专家解释,“湿”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 为长夏之主...

阅读全文
秋季养生要四防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4 | 17 阅读

(1)防秋燥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怎么来养阴防燥呢?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秋天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 ...

阅读全文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3 | 17 阅读

进入初秋,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然而,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以上,夏暑尚未完全消除,加上秋天雨水增多,湿、热依旧很“活跃”。所以,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忽视。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季湿气阴邪加重,就可能出现湿气伤脾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的症状。“如果早秋脾伤于湿,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

阅读全文
冻疮冬季易复发 积极预防7要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1 | 17 阅读

冻疮是冬季常见皮肤病,多发生于身体的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尖、耳廓和面颊等处。每到冬令,老疮处易于再发。其发生主要与气温低有关,此外,还与潮湿、局部保温不好致血液循环障碍,以及营养不良、外伤出血、年老体弱、心血管疾患等,使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降低等有关。 冻疮虽系小疾小患,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要积极预防,防止冻疮发生。 保暖防寒 冬日加强保暖,了解必要的防冻、防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