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邪气" 的结果

找到 2479 条相关结果

闭经挑针疗法
挑针疗法 | admin | 2025-06-04 | 32 阅读

凡妇女年满18岁或第二性征发育成熟2年以上仍无月经来潮者称为原发性闭经;若曾已有规则月经来潮,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致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此外,还有因生殖道闭锁而致闭经的称为假性或隐性闭经。青春期前、哺乳期、妊娠期或绝经后的闭经,属生理性闭经。中医学称本病为“女子不月”。 病因:先天不足,房劳多产,久病体虚,邪气内阻。病机:虚者如禀赋不足、房劳多产、久病等伤肾而致精血不足,血海...

阅读全文
面瘫的刮痧疗法
百病刮痧 | admin | 2025-05-28 | 32 阅读

面瘫是以口眼喁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额、蹙眉,眼闭合不全,眼有露白,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耳后可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觉迟钝及疱疹等。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面瘫起病突...

阅读全文
苏叶的养生价值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6 | 27 阅读

受寒感冒后,通常可用三五克苏叶,开水泡了喝下去。一会儿,就会感觉身上热了,微微出汗,然后感冒的症状就开始消失了。 苏叶又叫紫苏叶,性味辛温。其作用是解表、散寒、理气、和营。全国各地都有,以前我家窗前就生长了很多,我经常摘来洗干净了吃。 苏叶的味道特别,它含有一些挥发物质,如紫苏醛等,我们虽无法搞清它的味道是如何合成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品尝它,并用它来调理身体。 《本草化义》中说:“紫苏叶,为发生...

阅读全文
青葙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1 | 26 阅读

《中药大辞典》:青葙 出处: 《本经》 实际拼音: Qīnɡ Xiānɡ 别名: 草蒿、萋蒿(《本经》),昆仑草(《唐本草》),野鸡冠、鸡冠苋(《纲目》),狼尾巴果、鸡冠菜、土鸡冠(《江苏植药志》),狐狸尾、指天笔(《南宁市药物志》),牛尾巴花(《山东中药》),犬尾鸡冠花(《闽东本草》)。 来源: 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茎叶及根。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全体无毛。茎...

阅读全文
温热大师叶天士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1 | 26 阅读

叶天士(1666-1745),名桂,号香岩先生,又号上津老人,清初苏州名医。叶氏世操医业,天士既承家技,又博采诸家,相传曾更十七师。《古今医史续增》谓其曾“得周扬俊四名家之精”。有人则谓其学本余杭陶华、旁及东垣、子和、丹溪,远绍河间(《温热论笺正·赘道人序》)叶氏在温病学上严贡献最大,其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门人顾景文所录其授受之语而成的《外感温热论》一文中。 叶天士首次创立了温热病卫气营血的辨...

阅读全文
药攻邪气 食养正气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5 | 25 阅读

一、食物与药物均有四气五味 四气: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等四种性质。如果寒、热、温、凉都表现不明显,就叫做气平。平,即平和之意。许多食物,尤其是谷物类食物,大多是气平的。一些性质平和的食物或药物,比较适宜长期食用。 五味: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等五种味道。还有淡、涩、滑等比较特殊的味道,由于这类味道的食物或药物都比较少见,所以通常就用五味来概括所有的味道。 中医历...

阅读全文
由黛玉伤春说情志调养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7 | 25 阅读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伤春,是古代文人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是深闺女子眉间心上的一声轻叹。 《红楼梦》中,拥有咏絮之才的林黛玉,听到小戏子们习唱昆曲《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便勾起了满腹女儿心事。第二十七回中,她因误会生了宝玉的气,一时满腔辛酸无处诉,见桃花林中落英纷纷,掩埋落花时勾起伤春愁思,哭着念出一首“葬...

阅读全文
阴阳
阴阳五行 | admin | 2025-05-13 | 25 阅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

阅读全文
温疫派取法河间的杨栗山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06 | 25 阅读

杨栗山,名璿,字玉衡,又号栗山老人,清代乾隆年间溧水名医。长于温疫证治,著有《伤寒温疫条辨》.(又名《寒温条辨》)一书,其间辨析伤寒温疫之、异同,阐发自已临证之经验,切于实用。 杨栗山治温疫,其论多宗吴又可、张石顽,其法则本刘河间。他认为仲景治温本有别论,惜巳散亡,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杂以己意,以温病为伏寒暴寒,立为四变,掺入《伤寒论》中,以致后世诸家均寒温不分,所谈温病,皆是伪学。刘河间、王安...

阅读全文
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头针 | admin | 2025-05-31 | 24 阅读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简称头针。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基础上,结合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原埋及生物物全息理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通过针刺等方法刺激头部特定区域和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医家已在经络理论上认识到头部的重要性,认为“头为精明之府”。《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素问·气穴论篇》中就提到:“头上五行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