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退烧" 的结果

找到 85 条相关结果

鳖甲胶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4-24 | 24 阅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鳖甲胶 名称: 鳖甲胶 处方: 鳖甲1600两,阿胶240两,冰糖80两,黄酒48两,香油24两。 制法: 先将鳖甲浸泡7天,清水洗刷后取出,下锅煮之,和以上的原料浓缩成胶,装槽散热,凝固后再去槽,切成小块长方形,每斤干重110块左右。每料鳖甲汁子100斤,下白矾24两,计头汁用矾4两,二汁4两,三汁3两,四汁2两,细汁5两,沫水4两,缸底2两。 功能主治:...

阅读全文
伤湿止痛膏一专多能
百病膏药 | admin | 2025-05-20 | 21 阅读

伤湿止痛膏用于风湿关节痛、肌肉酸痛、轻度挫伤扭伤等,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它还可以治其他多种疾病。治头痛:将伤湿止痛膏剪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贴于头部两侧的太阳穴上,头痛可止。 牙痛:取伤湿止痛膏贴于患牙相应的面颊部位,3~4小时即可止痛,尤其对风火牙痛有显著效果,且无副作用。 治气喘:取伤湿止痛膏贴于颈背部脊椎两侧的“肺俞”穴上。 治感冒发烧:将伤湿止痛膏贴于双侧“曲池”穴上,半...

阅读全文
支气管哮喘脐疗方
中医脐疗 | admin | 2025-06-02 | 19 阅读

1方(苍桂粉) 【药物】详见“支气管炎”第1方。 【制法】略。 【用法】略。 【疗效】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显效率约80%,止喘效果明显,15岁以下疗效尤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2方(拔火罐法) 【用法】于脐部拔火罐,每次10—30分钟,以脐部轻度充血为度,1~3天1次。 【疗效】有一省外青年患者在苍桂粉敷跻疗法的启发下,改于脐部拔火罐治疗本人的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后据告知每次拔罐半小时即可...

阅读全文
病毒性肝炎耳针疗法
耳针 | admin | 2025-05-27 | 17 阅读

祖国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可属于“黄疽”“湿病”“胁痛”“肝胃气痛”“积聚”等范畴,其病因乃由湿热邪毒入侵,蕴结肝胆,肝郁气滞,脾胃运化失常以及肝脾气滞血淤而成。 【取穴】肝、脾、交感、内分泌。食欲不振:加胰胆、胃。肝区痛加神门、皮质下。恶心呕吐:加神门、隔。失眠加神门,皮质下,心。腹胀加皮质下,胰胆。降低转氨酶肝阳1、2。 【验案】用耳针治疗急慢性肝炎14例,痊愈9例显效3例,有效2例。病例:朱...

阅读全文
秋后除湿去痛走罐更管用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2 | 17 阅读

秋燥、湿重再加上长期久坐,很容易产生感冒发烧、全身困倦、腰背酸痛等不适,而拔罐正能缓解这些症状,不过,更有效的拔罐不是我们常用的留罐,而是走罐。 除湿去痛治感冒都适合用走罐 平时拔罐,将罐吸附在应拔部位后停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是留罐,而用罐吸附后,将罐上下反复拉动的方法则是走罐法。“湿气重,胃肠功能不好、全身沉重、大便溏泄、舌头胖等都是湿邪过重的表现,而走罐除湿的效果比较好。” 除了祛湿,走罐对颈肩...

阅读全文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17 阅读

《中药大辞典》:藜 出处: 《本草拾遗》 实际拼音: Lí 别名: 莱(《诗经》),厘、蔓华(《尔雅》),蒙华(《尔雅》郭璞注),鹤顶草(《土宿本草》),红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红心灰藋(《庚辛玉册》),落藜、胭脂菜(《纲目》),飞扬草(《广州植物志》),灰苋菜(《四川中药志》),灰藜、灰蓼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灰藜、灰菜、灰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 ...

阅读全文
小儿哮喘脐疗方
中医脐疗 | admin | 2025-06-05 | 16 阅读

1方 【药物】麻黄、杏仁、甘草各等份,葱白头3根。 【制法】前3味碾成细末,入葱白头捣烂如泥。 【用法】敷贴脐孔,上盖油纸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半天取下,下午再敷,1日2次。用于风寒、饮食等外因所致的喘急。如感冒、流感初起发热时,本法亦有退烧作用。 【出处】《陕西中医》(针炎增刊)。 2方 【药物】热参总生物碱0.05~0.1克。 【用法】敷脐,每周换药1次。用于小儿哮喘。 【验案】患者,男,8...

阅读全文
暑末秋初开学季 孩子感冒需警惕
中医育儿 | admin | 2025-05-29 | 16 阅读

进入处暑节气之后,因气温冷热交替、空气变得干燥,开学时间越来越近,有的孩子却先到医院报到了。一般每到开学前后,儿科会出现个患儿就诊小高峰。让很多家长感到奇怪的是,暑假开着空调孩子没怎么感冒,晚上睡觉不开空调了孩子反而感冒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种热叫“家长觉得热” “处暑节气之后,晚间的气温变得比较低,很多家长也不再开空调入睡,但是却忽视了给孩子的保暖,因为之前开空调的时候反而会重视给孩子盖薄...

阅读全文
大青叶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6 | 16 阅读

《中国药典》:大青叶 实际拼音: Dà Qīnɡ Yè 英文名: FOLIUM ISATIDIS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叶。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

阅读全文
经外奇穴话太阳,降压、止痛、去疲劳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4 | 14 阅读

【穴名由来】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在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致命的危险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名太阳。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短暂晕倒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