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躁狂" 的结果

找到 54 条相关结果

眼针的禁忌证
眼针 | admin | 2025-05-30 | 20 阅读

1)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 2)患有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者,禁止针刺。 3)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病势垂危抢救期间、气血虚脱己见绝脉者等,忌用本法。 4)对震颤不止、躁动不安、眼睑肥厚者慎用本法。...

阅读全文
病机十九条
病因病机 | admin | 2025-05-06 | 20 阅读

【病机十九条】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六条。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病机十九条是: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用肝的病变。...

阅读全文
春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3 | 19 阅读

1.春季气候对人生理的影响 俗语云:百草回生,百病易发。春季无论是在气候上还是在生理上都会发生变化。健康人可很快适应这些变化,而体弱多病者、老人及孩子的适应能力差,易导致各种不适。气象学研究表明,春、夏、秋、冬四季之中,春季的气温、气压、气流、气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最让人捉摸不定,因而在春天常引起许多旧病的复发或罹患新病。 春天的自然条件适合于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所以出现“春困”的现象;人体...

阅读全文
瘴气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6-01 | 17 阅读

一论夹岚瘴气。溪源蒸毒之气。其状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经所致。宜驱瘴汤人参 柴胡 黄芩 半夏 大黄 枳壳 甘草(各等分)上锉。每服一两。姜、枣煎。空心服。哑瘴。食后服。一论海内缙绅。游宦四方。水土不服。常用此方。若任两广。尤宜多服。理脾却瘴汤陈皮(炒) 白术(去芦炒) 茯神(去皮木) 黄芩(炒) 栀子(炒) 半夏(姜制各一钱)神曲(炒...

阅读全文
春季养生应注重舒肝顺气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7 | 17 阅读

中医认为,春应于肝,万物复苏之际,肝气旺盛生发,如果“升发太过”,或“升发不及”,都会引起不适,甚至生病。而情志舒畅,顺时养肝,可保平安。 “肝”是新陈代谢的枢纽 为何说“春气和肝气是相通”的? 这要从“肝”在机体新陈代谢中的地位说起,现代医学说,肝脏是人体内生化反应的中心,在这个“化工厂”里,一方面合成器官细胞所需要的生化物质;一方面降解处理器官细胞的代谢产物。 古人说,“肝,其地在血海,故其...

阅读全文
小儿门(附∶小儿病机)•痘证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5 | 16 阅读

痘证不过气血毒,毒乃胎家淫火食秽,停蓄脏腑,生后啼声一发,悉归命门。遇岁火运,时行传染∶或冬暖遇春夏而发;或因伤寒热病失汗,下而变成∶或因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发;或因跌仆惊恐蓄血而发,发则命门火动,煎熬左肾,夹脊逆流自头额而下克丙火,不聚于面,令散四肢,所禀气血实则胜毒,为顺;气血虚则毒胜,为逆;气血与毒相等则险。凡言顺者,不必药治;逆者,治之无效;险者,必用药救。首尾一十二日间。除初热三日不算,...

阅读全文
芒针疗法
针刺 | admin | 2025-06-01 | 15 阅读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为芒针。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常用芒针的长度为寸,也有长度在一尺以上的。芒针操作手法较为复杂,应用前必须练习基本功,掌握人体穴位深部解剖知识。同时,必须严格注意手法操作,做到胆大心细,切勿轻率疏忽。   芒针针具 芒针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针尖(针芒):针的前端锋锐部分,应圆利,不宜太锐。 针身:...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17 | 15 阅读

夫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虽能饮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实为病□,其大法列之于后。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病吐衄泻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病妄言身热,手足冷,其脉细微者死。病大泄不止,其脉紧大而滑者死。病头目痛,其脉涩短者死。病腹中痛,其脉浮大而长者死。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病四逆者,其脉浮大而短...

阅读全文
蚯蚓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4-24 | 14 阅读

《中药大辞典》:蚯蚓 出处: 《本经》 实际拼音: Qiū Yǐn 别名: 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 为巨蚓科动物参...

阅读全文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6-04 | 13 阅读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而得之曰浮。浮而有力曰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而得之曰沉。沉而有力曰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有似无为微。沉而至骨为伏。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再按乃见。一息三至曰迟。迟而有力为涩。迟而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为缓。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为弦。数而无力为紧。 寸部主上焦头面之疾。(凡诊脉按至骨而见者谓之有力。按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