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足太阴脾经" 的结果

找到 166 条相关结果

足太阴脾经(明)
穴位图谱 | admin | 2025-05-20 | 100 阅读

...

阅读全文
高脂血症磁圆梅针疗法
磁圆梅针 | admin | 2025-05-29 | 27 阅读

高脂血症(HLP)是指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值的病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直接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脂血症的病因多由遗传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中医学高脂血症多属于“痰浊”、“血瘀”范畴。 叩刺部位 任脉:沿腹部正中线天突→曲骨,叩击8次,经络循行线上重点叩击中脘、关元、膻中。 手太阴肺经:沿上肢内侧部少商→尺泽,叩击8次。 手阳明大肠经:沿上肢外侧部曲池...

阅读全文
足太阴脾经络图
穴位图谱 | admin | 2025-05-06 | 26 阅读

...

阅读全文
子午流注取穴法
子午流注针 | admin | 2025-06-04 | 25 阅读

子午流注取穴法主要包括“纳甲法”、“纳子法”和“纳络法”三种。 纳甲法 纳甲法是根据日天干开穴,天干起于甲,故称纳甲法。其原则如《针灸大成》云:“按日起时,循经寻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这个原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时辰开穴,二要循经开穴。 (一)按时推算 根据时干支的顺序推算取穴,它的规律是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这个规律是指开井穴而言的。与此同时:天干属阳主进,故天干由甲→...

阅读全文
冬季养生讲究“藏”“御”“养”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9 | 22 阅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早有详细论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文字的意思可归纳总结为三点,即闭藏、御寒、养肾。 闭藏 1、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冬季天寒地冻,朔风凛冽,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状态,是万物收藏之季。...

阅读全文
三焦辨证
诊断 | admin | 2025-05-31 | 21 阅读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结合温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心肺病变属上焦;脾胃病变属中焦;肝肾病变属下焦。三焦所属各经的主要症状如下:上焦:手太阴肺经病有发热恶寒,自汗头痛而咳等症。手厥阴心包经病有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中焦:足阳明胃经病有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脉大。足太阴脾经病有身热不扬,体痛且重、胸闷呕恶、苔腻、脉缓。下焦:足少阴肾...

阅读全文
伤寒·伤寒诸方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4 | 21 阅读

一论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项脊强重。脉浮紧无汗。是足太阳膀胱经表症。若头如斧劈。身似火炙者。宜此方。升阳发表汤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桂枝(一钱)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二钱)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上锉。姜、葱、豆豉。水煎。热服出汗。汗出药止。勿多服。一论冬月正伤风。头疼发热恶寒。鼻塞项脊强重。脉浮缓自汗。为表症也。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疏邪...

阅读全文
《素问·太阴阳明论》的养生要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8 | 21 阅读

【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藏。人六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人五藏则(chen)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

阅读全文
甘草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6 | 21 阅读

《中国药典》:甘草 实际拼音: Gān Cǎ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

阅读全文
三阴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6-03 | 20 阅读

【三阴】太阴、少阴和厥阴三经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阴和足三阴,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证上,三阴病系指病邪在身体深部或五脏有病。太阴经的代称(《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的次序,在三阴经中太阴经首先发病,故称三阴;其次是少阴经,叫做“二阴”;再次是厥阴经,叫做“一阴”。足太阴脾经的代称(《素问·阴阳别论》马莳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