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诸虫" 的结果

找到 233 条相关结果

鳗鲡鱼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4-26 | 23 阅读

《中药大辞典》:鳗鲡鱼 出处: 《别录》 实际拼音: Mán Lí Yú 别名: 白鳝、蛇鱼、风鳗(《纲目》),鳗鱼(《本经逢原》),白鳗、青鳝(《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来源: 为鳗鲡科动物鳗鲡的全体或肉。 原形态: 鳗鲡(《日用本草》) 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稍侧扁。体长约40厘米左右。头长而尖。吻部尖而平扁。眼小,位于头的前郎。眼间隔宽,约等于吻长。鼻孔每侧2个,后...

阅读全文
疳积的针灸治疗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29 | 21 阅读

疳积是全身虚弱的小儿疾病。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西医的小儿营养不良、佝偻病以及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等引起全身衰弱症状时,可参照本病。 [病因病机] 脾胃失调是疳积形成的关键。如乳食无度,饮食不节,壅滞中焦,损伤脾胃,不能消磨水谷形成积滞,导致乳食精微无从运化,脏腑肢体失养,身体日渐羸瘦,气阴耗损终成疳证。亦可因饮食不洁,感染虫疾而耗夺乳食精微...

阅读全文
石榴皮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9 | 18 阅读

《中国药典》:石榴皮 实际拼音: Shí Liu Pí 英文名: PERICARPIUM GRANATI 来源: 本品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 的干燥果皮。秋季果实成熟后收集果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瓢状,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泽,粗糙,有多数疣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

阅读全文
石菖蒲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7 | 18 阅读

《中国药典》:石菖蒲 实际拼音: Shí Chānɡ Pú 英文名: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别名: 菖蒲叶、山菖蒲、水剑草、香菖蒲、药菖蒲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 本品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

阅读全文
雷丸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1 | 18 阅读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雷丸散 名称: 雷丸散 处方: 雷丸 使君子(炮,去壳)鹤虱 榧子肉 槟榔各等分 制法: 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 消疳杀虫。治绦虫、囊虫病。 用法用量: 每服3克,温米饮调下,食前服。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前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九:雷丸散 名称: 雷丸散 处方: 雷丸不拘多少(水浸软,去皮,切,焙干)。 制法: 上为末。...

阅读全文
草部下
雷公炮制药性解 | admin | 2025-06-07 | 17 阅读

 灯心 味淡,性寒无毒,入心小肠二经。主胸腹邪气,清心定惊,除热利水,烧灰敷金疮止血,疗小儿夜啼,吹喉中治急喉痹甚捷。按∶灯心味淡,五脏无归,专入小肠利水。诀曰∶小肠受盛与心应,故又入心经。烧灰性凉,宜治疗如上。  石斛 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补虚羸,暖水脏,填精髓,强筋骨,平胃气,逐皮肤邪热,疗脚膝冷痹,久服浓肠胃,定志除惊。去根,酒浸一宿,曝干酥炙用,陆英为使,恶寒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阅读全文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17 阅读

《中药大辞典》:藜 出处: 《本草拾遗》 实际拼音: Lí 别名: 莱(《诗经》),厘、蔓华(《尔雅》),蒙华(《尔雅》郭璞注),鹤顶草(《土宿本草》),红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红心灰藋(《庚辛玉册》),落藜、胭脂菜(《纲目》),飞扬草(《广州植物志》),灰苋菜(《四川中药志》),灰藜、灰蓼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灰藜、灰菜、灰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 ...

阅读全文
古人用“中药浆糊”装裱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6 | 17 阅读

有些名贵的古籍和佛寺藏经能够历经千百年始终保持着虫不蛀、鼠不咬、不发霉、不脱胶的面貌。这在世界各国也是奇迹,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书画卷轴裱褙工作不仅在工艺操作方面达到了精湛高超的水平,而且还具备了防蠹、防霉、防湿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对此,元代的《秘书监志》中有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 据载,当时有一位名叫焦庆安的宫廷裱褙工人,为了要配制裱褙书画卷轴的特殊浆糊,专门向秘书监开了一张...

阅读全文
藜芦真假鉴别
中药鉴别 | admin | 2025-05-10 | 17 阅读

藜芦又山葱、梨卢,为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每年5-6月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即可入药。藜芦性寒,味苦辛,有毒,入肝经,具有吐风痰、杀虫毒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痰涌、风痫癫疾、黄疸、久疟、泄痢、头痛、喉痹、疥癣、恶疮等症。《本草经疏》载:“藜芦,《本经》主蛊毒、咳逆及《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故能使邪气痰热,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

阅读全文
常见菜品性味及功效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5 | 17 阅读

葵菜  味甘,寒平,无毒。为百菜主。治五脏六府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疗妇人乳难。 蔓菁  味苦,温,无毒。主利五脏,轻身,益气。蔓菁子明目。 芫荽  味辛,温,微毒。消谷,补五藏不足,通利小便。(一名胡荽。) 芥  味辛,温,无毒。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目,安中。 葱  味辛,温,无毒。主明目,补不足,治伤寒发汗,去肿。 蒜  味辛,温,有毒。主散痈肿,除风邪,杀毒瓦斯。独颗者佳。 韭  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