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补剂" 的结果

找到 172 条相关结果

鼓胀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5 | 21 阅读

经云。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关上脉浮则内胀。迟而滑者胀。脉盛而紧者胀。胀脉浮大者易治。虚小者难治。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脉洪者生。微细者死。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丹溪云。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云鼓胀者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

阅读全文
中药是如何分类的?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6 | 20 阅读

中药的分类,就是根据中药同和异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而达到掌握药物特性和更好地利用药物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切合实际的分类方法,将众多无绪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分门别类,对于中药的认识、掌握和利用,可以提高效率和提供许多的便利。 中药的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天官》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对于其中的“五药”,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可见在汉...

阅读全文
民间医学派力倡汗吐下三法以攻邪的张子和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6 | 20 阅读

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称戴人。金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家世业医。他好读书,喜吟诗,爱饮酒,性格豪放。兴定年间(1211-1222)诏补太医,后又辞官隐退.著作《儒门事亲》为搜辑“平日闻见及尝试之效”,又经文人麻知几等整理润饰而成。 子和与金元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不同,理论较少且简单,以汗吐下为三大治法,临床不但长于内治,更多外治,每应用民间疗法而获效。可以认为,张...

阅读全文
甘草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6 | 20 阅读

《中国药典》:甘草 实际拼音: Gān Cǎ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

阅读全文
虎杖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7 | 19 阅读

《中国药典》:虎杖 实际拼音: Hǔ Zhànɡ 英文名: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别名: 花斑竹、酸筒杆、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性状: 本品...

阅读全文
《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5 | 19 阅读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1.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

阅读全文
医药诗词·秦艽
杏林诗话 | admin | 2025-05-31 | 17 阅读

秦艽清·赵瑾叔种在三秦岭上栽,罗纹交处长根荄。功能活络风俱减,力可舒筋血亦培。牛乳果然称畏友,菖蒲端好作长媒。虚寒下部多溏泄,莫遣庸工误用来。     按:秦艽味苦辛平无毒,入肝胃二经。秦艽出秦中,今泾州、鄜州、岐州、河陕诸郡皆有。其根土黄色,作罗纹交纠,左右旋转。又名秦瓜,罗纹者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降多于升。养血荣筋,除风...

阅读全文
药论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4 | 17 阅读

夫药者。天地间之万物也。昔古神农悯苍生之疾苦。格物理之精微。其用心可为仁矣。故本草药品虽多。然其味不过五。乃甘辛咸苦酸是也。而其性不过六。温凉补泻升降是也。且甘辛温补升者阳也。苦咸凉泻降者阴也。淡渗泄而属阳。酸性阳而味阴。故药有纯阳者。有纯阴者。有阴中之阳。有阳中之阴。有专用其气者。有独用其味者。大抵味之浓者必补。气之重者必降。味淡则泻。性轻则升。升者治在上在表之病。降者治在下在里之疾。诸寒凉者治...

阅读全文
火疗方药的中药药理分析
百病火疗 | admin | 2025-05-17 | 17 阅读

(1)麻黄 中药药理分析认为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开泄腠理、发汗解表的功效。麻黄人方专功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邪随汗解。在温热条件下,且配伍桂枝作用更明显。 (2)桂枝 中药药理分析认为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桂枝入方可助麻黄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邪随汗解;可助附子温经散寒。 (3)细辛 中药药理分析认为细辛辛、温,归肺、肾经。具有祛风、散寒...

阅读全文
药膏的起源与发展
膏药文化 | admin | 2025-05-26 | 16 阅读

1.药膏渊源 内服药膏是由汤药(煎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故有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具有膏剂30余方,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之”。 2.历代药膏特色 (1)汉唐时期膏煎同义 凡称膏者,一般含有动物类药,但亦有用枣肉等烂如腻膏之物的。而“煎”的范围较广,凡煎煮黏稠度较高的药物,如蜜、酥、饴糖、滋腻药汁、枣膏、动物脂肪及皮骨等都可称为煎。 《黄帝内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