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血分证" 的结果

找到 10 条相关结果

福建黄氏蛇伤学术流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4 | 15 阅读

福建黄氏蛇伤学术流派祖居福建龙岩,累世业医,子孙一脉相承,近百年间已历四传,经历了第一代黄金源先生,第二代黄守林先生,第三代黄小宾先生薪火相传。1958年,福建黄氏蛇伤学术流派传于榕城,政府高度重视蛇伤诊治,福建省卫生厅特聘黄守林至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与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原省人民医院)设立蛇伤科。1999年,第三代传承人黄小宾组建了福建省蛇伤救治中心,负责培训全省基层单位开展毒蛇咬伤的规范化诊治...

阅读全文
温热派的学术特点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7 | 15 阅读

一、强调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按照传统的观点,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应当隶属于伤寒,《伤寒论》也无可非议地成为外感热病临床的准则,然而,这个观点不断受到历代医家的冲击。如元代名医王履曾辨明伤寒与温病在概念、发病特点及治疗原则上的区别,指出:“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明代吴又可也在《温疫论》中详细论述了伤寒与温疫的不同。在前代医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温热派提出了伤寒温病分论分治...

阅读全文
血分证
诊断 | admin | 2025-05-08 | 11 阅读

血分证】是温热病病情发展到最深重的阶段,多是营分病的进一步发展。以伤阴、耗血、动血为特征。临床表现有高热、夜间热甚、躁扰不宁、斑疹显露、色多深紫、舌色深绛或紫晦、脉细数,甚则神志不清、谵语发狂,或抽搐昏迷、吐血、衄血、便血等。多见于急性热病极期及外科急性化脓性感染伴有严重中毒症状或败血症。“血分”是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最深入一层,包括心、肝、肾等脏受病。临床上外科急性疮疡疾患,也常被称为“血分”...

阅读全文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04 | 11 阅读

温热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过程。它体现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秩序,一般有顺传和逆传两种形式。 顺传:指病变多从卫分开始,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它体现了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病情由轻而重,由实致虚的传变过程。 逆传:是指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血分。实际上"逆传"只是"顺传"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只不过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

阅读全文
什么是血分证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22 | 10 阅读

血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一类证候。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是由邪在营分不解,传入血分而成;或气分热炽,劫营伤血,径入血分而成;或素体阴亏,已有伏热内蕴,温热病邪直入血分而成。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血分证主要表现为热盛动血、热盛动风、热盛伤阴三大类型。本证以身热夜甚,昏谵,斑疹紫黑,舌质深绛,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根据具体病机之不同而有其相应的兼症。...

阅读全文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16 | 10 阅读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

阅读全文
什么是肝风内动证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12 | 10 阅读

肝风内动证是对内生之风的病机、病状的概括。“内风”所以冠以“肝”,这是由于内风之生成与内脏阴阳失调有关,特别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 风内动证则是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根据病因病性的不同,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不同证候。 (一)肝阳化风证 【概念】肝阳化风证是指由于肝阳升发,亢逆无...

阅读全文
血病辨证包括哪些内容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07 | 10 阅读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兹据临床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1.血虚证 【概念】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面、唇、甲、舌等皮肤、黏...

阅读全文
寒凉药之白薇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7 | 9 阅读

白薇味微苦,性寒,属寒凉药范畴。本品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益阴。常用于治疗虚热低烧、胎前产后的烦热,下面就白薇作为寒凉药的具体功效做详细介绍。 1、热病伤阴的低热:温热病恢复期,高热虽退,但因高热期中伤耗阴津,正气不易立即恢复,故常有余热未尽的低热出现,症见口渴、夜热早凉、下午低热、食欲不振等,可以白薇配合地骨皮、知母、青蒿、丹皮、沙参、花粉等同用。以上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另外,白薇也可用...

阅读全文
发热症状的鉴别诊断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04 | 9 阅读

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外感病初期,发热与恶寒或恶风同时并见,即“恶寒发热”;当表邪入里化热,或阴虚火旺,阳热内盛,多表现为但热不寒;邪居半表半里,则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即“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与“寒热往来”已在“怕冷”篇中介绍,在此主要讨论“但热不寒”。 此外,发热又可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分为头面热赤、目热、口唇热、胁下热、胸中热、腹中热、四肢热、足下热、五心烦热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