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蛇伤" 的结果

找到 388 条相关结果

黄花蒿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124 阅读

《中药大辞典》:黄花蒿 出处: 《纲目》 实际拼音: Huánɡ Huā Hāo 别名: 臭蒿、草蒿(《日华子本草》),香丝草、酒饼草(《广州植物志》),马尿蒿、苦蒿(《贵州民间方药集》),黄香蒿、黄蒿、野筒蒿(《江苏植药志》),鸡虱草(《江西草药》),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秋季割取,晒干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

阅读全文
金果榄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6 | 28 阅读

《中国药典》:金果榄 实际拼音: Jīn Guǒ Lǎn 英文名: RADIX TINOSPORAE 别名: 山慈菇[广东、广西]、金牛胆、地苦胆、金狮藤、九牛胆、九莲子、青牛胆、金线吊葫芦 来源: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青牛胆Tinospora sagittata Oliv.)Gagnep. 或金果榄Tinospora capillipes Gagnep.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采...

阅读全文
解毒利水杠板归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0 | 21 阅读

“秋三月,此谓荣平”,不觉间,秋意已浓。在中药植物园里漫步,不经意间发现远处一串蓝色宝石样果实挂在矮矮的枝头上,走近一看,原来是杠板归!估计也只有在结果的时候,人们才会注意到杠板归的存在。 杠板归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贯叶蓼、刺犁头、河白草、老虎舌、扛板归等,其茎有棱,上倒生钩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勾住衣服,甚至刺入皮肤,让人敬而远之,这一点倒是和葎草很像。杠板归叶互生,呈三角状,叶柄在叶...

阅读全文
石香葇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5 | 21 阅读

《中药大辞典》:石香葇 出处: 《四声本草》 实际拼音: Shí Xiānɡ Róu 别名: 石苏(《开宝本草》),蚊子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石艾,独行千里(《陆川本草》),青香薷(《中药志》),五香草(《杭州药植志》),细叶香薷(《湖南药物志》),小香薷(《贵州植药调查》),广香薷、小叶香薷(《中药材品种论述》),野香薷、细叶七星剑(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香薷、痧药草、...

阅读全文
扛板归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8 | 20 阅读

《中药大辞典》:扛板归 出处: 《万病回春》 实际拼音: Kánɡ Bǎn Guī 别名: 犁头刺藤(《物理小识》),老虎利(《生草药性备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三木棉(《纲目拾遗》),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实图考》),虎舌草(《天宝本草》),有竻犁牛草(《岭南采药录》),刺酸...

阅读全文
虎杖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7 | 20 阅读

《中国药典》:虎杖 实际拼音: Hǔ Zhànɡ 英文名: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别名: 花斑竹、酸筒杆、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性状: 本品...

阅读全文
乌蔹莓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19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乌蔹莓 实际拼音: Wū Liǎn Méi 别名: 母猪藤、红母猪藤、五爪龙、五叶藤、五龙草 来源: 本品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Gagnep.,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晒干或鲜用。 性味: 苦、酸,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活血散瘀,利尿,止血。用于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外用治痈肿,丹毒,...

阅读全文
瑶族医药:飞出大瑶山的金凤凰
瑶医 | admin | 2025-05-20 | 19 阅读

瑶族与古代的“荆蛮”渊源关系密切,瑶族主要源于蚩尤九黎部落,是蚩尤九黎部落成员的后裔与湘江、资江、沅江及洞庭湖地区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瑶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散在世界各地,集中在东起广东乳源五岭山脉,西至云南勐腊金平哀牢山,南达云南河口大围山和广西防城十万大山,北至湖南辰溪山区,形成了“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瑶族同胞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瑶族地...

阅读全文
走马风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4-25 | 19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走马风 实际拼音: Zǒu Mǎ Fēnɡ 别名: 六耳苓、吊钟黄 来源: 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六耳铃Blumea laciniata (Roxb.)DC.[B. sinuata (Lour.)Merr.],以全草或叶入药。 性味: 辛、苦,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用于风湿骨痛,头痛,跌打肿痛,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

阅读全文
古代滋补酒的酿造
药酒文化 | admin | 2025-05-29 | 18 阅读

滋补酒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 《博物志》曾记载道: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 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说明酒与药之密切关系的内在因素还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发掘。 食药合一:药往往味苦而难于被人们接受,但酒却是普遍受欢迎的食物,酒与药的结合,弥补了药的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