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药引" 的结果

找到 119 条相关结果

中药服用的药引搭配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3 | 23 阅读

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

阅读全文
杨博良:秉承马派各科特色 本于效用择善而从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1 | 22 阅读

杨博良(1880—1952),大名尔厚,常州市武进县(今为武进区)横山桥镇西崦村人。他是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马氏医术全面继承者。父杨桂亭为清左宗棠手下大将,母亲旗人,为清宗室之女。杨博良自幼聪颖过人,熟读四书五经,经史功底深厚。他目睹了清廷朝纲不振,戊戌变法失败,科举渐废,深感仕途艰险,遂绝意功名,恪守庭训,“不为良相,当为良医”,锐志学医。时孟河名医马培之尚在,杨博良欲拜其为师,马老辞曰年迈体...

阅读全文
一味佐药费思量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14 | 21 阅读

浙江名医金子久(1870~1921年)“声振南北”,活人无算。曾治一位慢性泄泻病人,用补土益火之剂本属正治,然而总不见效。后患者求治于杭州名医莫尚古先生,服三剂而愈。金子久索取其方观摩,内有肉苁蓉、麻仁等滑润之品,乃反佐之道,叹曰:“莫先生我不及也。”后遇此等病症,仿莫氏法亦获良效。此案证明,善于运用佐药,当是配伍用药一大学问。 关于组方之君臣佐使,《内经》称“主病之谓君”——治病的主要药物为君...

阅读全文
乌头从毒药到良药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2 | 20 阅读

1982年5月20日,国家邮电部发行《药用植物》系列邮票,乌头为其中之一。 乌头像许多中药材一样,存在着双面性——毒性和药性。乌头属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是该属植物中我国最早药用的品种。李时珍说:“初中为乌头,像乌鸦的头;附着乌头而生的是附子,像子附母。”乌头为镇痉剂,治风庳,风湿神经痛。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属温里药,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乌头的野生品种称为草乌,分布于我国大...

阅读全文
保产黑神丹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2 | 20 阅读

《叶氏女科》卷四:保产黑神丹 名称: 保产黑神丹 处方: 陈墨1锭(须觅顶上选烟历百十年胶性全脱者,候天雨时用新净瓷器当空接取,是为无根水,洗净砚,男子手磨成浓汁,倾入净细大瓷盘中,晒燥刮下,研细待用。每料约用净墨粉4钱。墨汁易坏,用水勿太多,遇久雨及夏令更宜斟酌,霉雨、异雨无用),百草霜2钱(得陈者佳,须取近山沿海人家烧各种野草者,取烟时,先扫净火门上积烟,逐日扫下,筛净研细待用。烧牛粪...

阅读全文
说说膏药
膏药常识 | admin | 2025-05-17 | 20 阅读

贴膏疗法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中大多气味俱厚,再加入辛香走串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气血、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由于贴膏治病,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因而最易被人们...

阅读全文
佤药简介
其他民族医药 | admin | 2025-05-18 | 19 阅读

根据发病种类和药物的功能特性,佤族草医在用药时带有以下特点: 包药。照方取药(鲜品)捣烂后包敷患处。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疼痛等症。 洗药。照方取药(鲜品)于水中煎煮,取药液洗全身或患处。用于皮肤疾病,无名肿毒等症。 煮药。照方取药用水煎煮,取药汁内服。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擦涂药。单方或配主(鲜品)捣细或放口中嚼碎后涂擦患处。用于烧烫伤、外伤止血、消炎等。 酒药。取药(单方或配方)切碎后...

阅读全文
药引与引经药的异同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09 | 18 阅读

药引的概念 药引是与中药的“定向定位”作用有关的一个概念。药引,可以理解为药或方剂的“引子”,或理解为具有“引子”作用的药,所以药引又称引药,即具有“引导”作用的中药。药引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方剂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成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是指方中治疗...

阅读全文
孟河医家杨博良学术特色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09 | 18 阅读

杨博良(1880—1952),名尔厚,其字博良。世居江苏武进横山桥西崦村。师从宫廷御医、孟河医派大师邓星伯。思路纲要、治则大法,归宗《灵枢》《素问》,辨证辨病、治法立论,效法《伤寒论》《金匮要略》,后世论述,本于效用,择善而从。每从病因症状隐微处,洞窥症结,且极善捕捉病势之走向。顺天地中正之机,复万物平和之气,可谓得孟河正宗之神髓。 杨博良以奖掖后学为乐,桃李满园。国医大师颜正华、常州湟里张元凯...

阅读全文
瑶医学之祛风散邪法
瑶医 | admin | 2025-05-29 | 17 阅读

通过祛除停留在肌表、经络、肌肉、关节等处的外感风邪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瑶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尤善用风药。有“七十二风”之说。风邪上犯头面则头痛,或口眼歪斜;从外侵犯皮毛,则恶风发热,或为风疹;入侵手足经络,肌肉筋脉,则手足痹痛,伸屈不利;风邪人侵脏腑,或为泄泻,或为燥结,或为气血郁结等。因此,风药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 (一)疏风散邪 应用于风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