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药例" 的结果

找到 10 条相关结果

黄连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0 | 15 阅读

《中国药典》:黄连 实际拼音: Huánɡ Lián 英文名: RHIZOMA COPTIDIS 别名: 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

阅读全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溯源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1 | 12 阅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在对天人关系思考过程中,基于对四时规律的观察,引申出的针对人体如何顺应四季规律以调整个体阴阳和谐的一种原则性的提法,为历代医家、道家、养生家所重视,至今不衰。 秦汉时期:探究天人合一,理论大廓形成 秦汉时期,随着哲学向医学的渗透,许多哲理性医学理论观点逐渐形成。《黄帝内经》在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过程中,观察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阅读全文
中药制剂--糊丸
中药制剂 | admin | 2025-05-21 | 11 阅读

糊丸是药材细粉用米糊或面糊为赋形剂制成的小丸剂。糊丸历史悠久,始见于汉代《伤寒论》方中,在宋代广泛使用、糊九干燥后质较坚硬,在胃内崩解迟缓,可使药物缓缓释放,延长药效,又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汤液本草·用丸散药例》说:“其丸……稠面糊,取其迟化”。所以一般含有剧毒或刺激性较强的(巴豆、马钱子、生半夏、木鳖子、丹药…… 等)药物的处方,多制成糊丸,取其迟化的噙化丸和磨汁用的丸药也作糊丸。由于所...

阅读全文
药例
重订囊秘喉书 | admin | 2025-06-18 | 2 阅读

 总论 喉症用药,必须认症的确,按脉之虚实,火之盛衰,须要活泼,不可按图索骥,又不可胶柱豉瑟,乃为善治。若症有寒热头疼,六脉弦紧,始发必须表散,须兼清火、开结、涤痰、解毒山豆根,此清心胃肾之火;芦根亦清胃火三焦火;黑山栀,肝郁火;青黛,开郁结∶射干、川贝,涤痰;淡竹油、前胡、杏仁、橘红、大力子、解毒。大贝母、甘草、金银花,宽痈,天花粉、赤芍。小便赤涩,木通、通草、车前子、鲜荷梗;胸膈饱闷,枳壳;...

阅读全文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汤液本草 | admin | 2025-06-17 | 2 阅读

 随证治病药品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如虚热,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如胁下痛,往来潮热,...

阅读全文
痧疹
止园医话 | admin | 2025-06-10 | 2 阅读

痧子、疹子、瘟疹,瘤子、丹痧、斑疹、风疹、瘾疹、骚疹,均中医书此症之别名,西医则分麻疹与猩红热二种(发疹窒扶斯及药物发疹从略),传染极速,且小儿患者尤多,不可忽也。【原因】中医书谓疹乃温毒内蕴、外感时疠(不正之气)而发,虽有肺疹、胃疹之分,风、寒、暑、湿、燥、火之别。实则此症原因,极易明了,所谓疹本六气客邪,风寒暑湿,必从火化,此火字即足以概之,不必画蛇添足,反致滋人迷惑。西医谓本病之原因,由于空...

阅读全文
伤寒
止园医话 | admin | 2025-06-06 | 2 阅读

第二期中医所谓阳明、少阳各证,治法,此是汗不得法,邪已渐渐入里,内脏已渐干燥,一切发汗之药,不能再用。此时治法之有效者,首推大黄、芒硝,其次则柴胡、前胡、黄芩、竹叶、石膏、青皮、厚朴、枳实,再次则瓜蒌、半夏、此药略燥,用时注意栀子、豆豉、茵陈蒿、赤小豆、发黄者用之杏仁、黄柏等药,可以相机择用。此时总以甘寒苦降疏通肠胃为要,凡见痞闷结胸症,宜以小陷胸汤加减为治,若见潮热、谵语、腹满或痛,此时或有头痛...

阅读全文
一、热
止园医话 | admin | 2025-06-04 | 2 阅读

发热此热字在一切传染病中,为最多之病象。可是非传染病中,亦有之。西医每以检温器测验病人之体温(平人在摄氏表不过三十七度),凡自摄氏表三十八度以上,皆为体温升腾之象,若至四十度五分,则为过高热,那是最准确的测验。按西医说法,其发热的原理,一为由于组织化学的机转亢盛(就是体内脂肪及含水碳素燃烧机转太旺)。一为由于体温放散之障碍(就是体内所生之温过多,放散不及,调节失宜)。一为有害性物质,进入血液内,遂...

阅读全文
小柴胡汤纵横谈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admin | 2025-05-30 | 2 阅读

小柴胡汤乃仲景《伤寒论》中之一首名方,千百年间为炎黄子孙之健康贡献殊多。此方构成简洁,用药平淡无奇,颇有貌不惊人之嫌。然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出奇制胜之方。无论组方之善,效验之宏,应用之广,其余诸方未有可与伦比者。今就小柴胡汤本方及其治疗伤寒本症之旨略加纵引,于其所涉内外杂症之治者稍稍旁及,聊述拙见,以就正于明者。  一、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小柴胡汤由柴胡、人...

阅读全文
药性裁成章第七
韩氏医通 | admin | 2025-05-28 | 2 阅读

(凡十二则)药有成性,以材相制,味相洽而后达。夫药性,古书备本草,括《汤液》、《珍珠》诸篇,予不能悉记也。而二五之升沉,咸苦酸辛甘者,触物在焉。姑列凡数,可推其余。标病攻击,宜生料,气全力强;本病服饵,宜制炼调剂。大凡试病在元气,宜醇淡。味性纯一,醇也;出五味外,淡也。太羹元酒。(疑有缺文)人参炼膏,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霸功赫奕。甘草调元,无可无不可。当归主血分之病,川产力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