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致中和" 的结果

找到 17 条相关结果

浅谈国医与儒学的同源性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6 | 24 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统中医学被称为“国医”,明其与“国学”精神相通,华夏国学的主干就是儒学。古代“儒”的起源与“巫”有很大关系,“巫”在民间也扮演医者的角色,《公羊传·隐公四年》何休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最初儒士的服务范围也包括求雨、相礼、祭祀、治病、文书等。《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西汉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史...

阅读全文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13 | 23 阅读

夫气淫太过。曰亢则害。物极而得复。则曰承乃制也。盖阴阳互藏平气以为和。五行偏胜而为眚。轩岐法则天地。把握阴阳。人禀太极全体至理而生成者也。故内经所言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者。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木气之下。金气承之。水气之下。土气承之。土气之下。木气承之。谓土必克水。以水之子木也。承于土之下。此乃先天和平之配偶耳。经言亢则害承乃制者。谓其亢之为害。必得受害者之子。以承其胜而制之也。即子复母仇之义耳。原夫...

阅读全文
治未病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4 | 22 阅读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最早明确表述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弘扬阐发,时至今日仍卓然于世。治未病不但是独放异彩的医学精华,更是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所内蕴的仁德、中和、天道以及忧患意识等中华文化核心精神,与其健康维护、疾病防治的理念和技术一样,在中华民族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对于民族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尊生护生的仁德文化精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

阅读全文
过犹不及话养生 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6 | 19 阅读

成语“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形容做事过了头,就像没做一样,甚至比没做还可怕。 中医中的致中和 此成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与道家的“物极必反”“执中”有相同的意思,成为中医学“致中和”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哲学总结。 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和...

阅读全文
从儒释道谈中医药文化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5 | 18 阅读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儒学在文化精神和民族独立意志、华夏人格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医学与儒学的文史哲诸多方面,有其天然的内在联系,历史证明了二者有诸多方面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中医学的发展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完成的。没有外来文化(如佛学文化)的冲击,没有异质文化的融合,中医学也就不会如此完整。中国学术体系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历史不断...

阅读全文
能中和者必长寿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9 | 17 阅读

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其中,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当以道家和儒家最为重要。道家崇尚自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致中和”和“仁”,两者均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养生首重养神 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体系为底蕴的中医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包括饮食、生活、气功、导引、方药、功法等,但归纳...

阅读全文
中国儒医的文化精神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6 | 16 阅读

中国的儒学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是以“人本”为经纬的政治伦理学说。儒学推崇的“仁”与中医“大医精诚”的根本追求同出一辙。儒家文化是儒医文化的母体。儒家文化不仅强调忧患意识,还主张积极入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文人的座右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人生理想,也培养出为医者深厚而浓重的对人命运的挂念与关注,一种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这种价值取向造就了一代代“大...

阅读全文
养生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1 | 16 阅读

春秋战国往后,随着先秦诸子云起、百家争鸣的时代到来,先哲们对宇宙、自然、生命的各种现象和变化规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中医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形成,特别是《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归纳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 1、易经 伏羲画八卦图,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变化,孔子做《易传》,三位圣者共同成就《易经》。“易”字上日下月,代表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有变易、不易和简易等多重含义,其核心即...

阅读全文
药王山与山上楹联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8 | 15 阅读

药王山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是关中医宗名山圣地,唐以前称玉磬山、北五台。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41—682)长期隐居此山,采药制药,研究药理医术,看病行医,治好诸多疑难杂症,被时人尊为“药王”,后人为纪念孙思邈的善行,将山名改为“药王山”。 山上药王活动遗迹遍布,后经历代立祠建庙,修廊造阁,起宫凿洞,祭祀药王的建筑布满苍松翠柏之间。供奉药王的观院大殿巍峨高耸,气势恢宏,药王右手持鸠杖、左手...

阅读全文
中医五音疗疾患 体现养生整体观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3 | 15 阅读

国学即“六艺之学”,主要是指“大六艺”。不过,中国传统文化里除了大六艺(六经)外,还有小“六艺”。“小六艺”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和技能,“大六艺”是培养情怀和精神。小六艺至今仍有很大养生价值,且为老年人较多应用的是“乐”和“书”。 乐的本义:先王作乐崇德 “乐”篆文的字形是上面是一种乐器,下面是木支架。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认为,“乐”字篆文上面的那个字形,中间是鼓,两边的是小鼓。他还思考:乐器很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