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腹面" 的结果

找到 729 条相关结果

鳖肉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02 | 24 阅读

《中药大辞典》:鳖肉 出处: 《别录》 实际拼音: Biē Ròu 来源: 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肉。 化学成分: 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6.5克,脂肪1.0克,碳水化物1.6克,灰分0.9克;钙107毫克,磷135毫克,铁1.4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黄素0.37毫克,尼克酸3.7毫克。又每100克含维生素A13国际单位。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味...

阅读全文
紫花一炷香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3 阅读

《中华本草》:紫花一炷香 实际拼音: Zǐ Huā Yí Zhù Xiānɡ 别名: 臭野芝麻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黑刺蕊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gostemon nigrescens Dunn[P.fraternus Miq.var.nigrescens(Dunn)Kudo]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黑刺蕊草,草本植物,高30-7...

阅读全文
刮痧疗法有哪些禁忌
刮痧禁忌 | admin | 2025-05-06 | 22 阅读

刮痧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而有许多禁忌症。下列人员和出现下列情况的人不能刮痧。 ●饱食、空腹、过度疲劳时不宜刮。 ●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者。 ●避免在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位刮痧,因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祸延至脑部。 ●避免在血管、神经丰富的区域刮痧,例如颈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组织,肌肉与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锁骨、胫前骨等等。因为一旦方法错误,用力不当,可能刮伤表浅神经或微血管。 ●孕妇的腹部、腰骶...

阅读全文
白蔹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2 | 21 阅读

《重订严氏济生方》:白蔹丸 名称: 白蔹丸 处方: 鹿茸(醋蒸,焙)60克 白蔹 金毛狗脊(燎去毛)各30克 制法: 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腹时用温酒下。 方出《圣惠》卷七十三,名见《济生》卷六:白蔹丸 名称: 白蔹丸 处方: 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令黄),白蔹3分,狗脊半...

阅读全文
鯮鱼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1 阅读

《中药大辞典》:鯮鱼 出处: 《食疗本草》 实际拼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 来源: 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 原形态: 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前半部细长,稍成管状,吻端平扁似鸭嘴形。口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较近,向两侧面突出,两颊很宽,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细...

阅读全文
鹿茸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9 | 21 阅读

《中国药典》:鹿茸 实际拼音: Lù Rónɡ 英文名: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性状: 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

阅读全文
变豆菜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17 | 21 阅读

《中华本草》:变豆菜 出处: 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云:变豆菜生辉县荒野中,其苗叶初作地摊野生,叶似地牡丹极大,又锯齿尖,其后叶中分生茎叉,梢叶颇小,上开白花,其叶味甘……"据其所述形态,即指现伞形科植物变豆菜。 实际拼音: Biàn Dòu Cài 别名: 山芹菜、山芹、五指疳、鸭脚板、蓝布正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变豆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icula ...

阅读全文
花椒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1 | 21 阅读

《中国药典》:花椒 实际拼音: Huā Jiāo 英文名: PERICARPIUM ZANTHOXYLI 别名: 香椒、大花椒、椒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蜀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Zantho 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

阅读全文
蛰虫的鉴别方法
中药鉴别 | admin | 2025-05-26 | 20 阅读

土鳖虫为较常用中药。原名廑虫,一名地鳖,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破瘀通经的功能。用于跌仆折伤、瘀血肿痛、妇女血积腹痛、月经不通、癥瘕等病症。来源  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及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eyi (Boleny)的干燥雌性虫体。产地与分布  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省。此外,山东、山西、湖南、安徽、四川、贵州等省有...

阅读全文
鲎尾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20 阅读

《中药大辞典》:鲎尾 出处: 《本草拾遗》 实际拼音: Hòu Wěi 来源: 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尾部。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尾灰断产后痢。" ②《日华子本草》:"烧焦治肠风泻血,并崩中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 复方: ①治产后痢:鲎骨及尾,烧为黑灰,米饮下,先服生地黄、蜜等煎讫,然后服尾。(《本草拾遗》) ②治肠风下血:鲎尾烧灰,米泔送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