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腹不满" 的结果

找到 22 条相关结果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七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5-24 | 16 阅读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言我满,此为有瘀血。病人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庶虫)虫二十枚(去足)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膈间停留瘀血,若吐血色黑者,桔梗汤主之。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

阅读全文
温疫派主张大剂解毒的余霖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1 | 15 阅读

余霖,字师愚,清初安徽桐城名医。因先君患疫为庸医误治而亡,遂专攻疫证。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乾隆癸丑(1793),京师大疫,以景岳法治者多死,以又可法治之亦不验。桐乡冯鸿胪星实姬人呼吸将绝,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药,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此桐城医士,即余霖。余霖著《疫疹一得》,指疫病皆由毒火敷布、治疗重用石膏,自成一家。 余霖首先强调疫症与伤寒似同实异,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黄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金匮要略 | admin | 2025-06-10 | 13 阅读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目旬 ,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产后门(下) 大便秘涩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6-01 | 12 阅读

郭稽中曰:产后大使秘涩者何?答曰::产卧水血俱下,肠胃虚竭,津液不足,是以大便秘涩不通也。若过五六日,腹中闷胀者,此乃燥屎在脏腑,以其干涩,未能出耳,宜服麻仁丸以津润之。若误以为有热,投之寒乐,则阳消阴长,变证百出,性命危矣。 薛氏曰:前证因去血过多,大肠干涸,不可计其日期,饮食数多,而用药通之,必待腹满觉胀,欲去不能者,乃结在直肠,宜用猪胆汁润之。若服苦寒疏通之剂,反伤中气,或愈加难通,或通而不...

阅读全文
《脉经》选录之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脉经 | admin | 2025-06-03 | 11 阅读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病在脾,日趺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腊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安夏晏食。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阅读全文
吐血第六
备急千金要方 | admin | 2025-05-25 | 11 阅读

(论二首 方二十九首 针灸法十五首)论曰∶禀丘云∶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闷便?满闷吐之时,血从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因饮食大饱之后,胃中冷则不能消化,不?腹绞痛?出清液,?得年少时?茹二味?中但自 然,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纷呕吐,颠倒不安,医工又以黄土汤,阿胶散,益加闷乱卒致不济,如此闷者,当急吐之。急吐方瓜蒂(三分) ...

阅读全文
瓜蒂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1 | 11 阅读

《伤寒论》:瓜蒂散 名称: 瓜蒂散 处方: 瓜蒂一份(熬黄)赤小豆一份 制法: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和匀。 功能主治: 涌吐痰食。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舌苔厚腻,寸脉微浮者。 用法用量: 每服3克,以香豉9克,用热汤70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注意事项: 素体血虚及出血患者忌服。 备...

阅读全文
伤寒•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27 | 10 阅读

表可汗而里可下,表证属太阳。凡见头疼、发热、恶寒、清便自调、腰项脊强、脉浮紧者,即是表证,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表,不宜下渗。有汗为表虚,宜解肌;无汗为表实,宜发汗。但发汗亦有轻重不同,古谓春夏宜汗者,借天时而喻阳邪在外也。其实春月阳气尚微,秋月阳气欲敛,俱不可大汗。夏月天气热,玄府开,不必大汗。冬月阳气伏藏,感冒轻者,尤不宜汗。惟伤寒重者,时令严栗,皮毛坚致,非大汗无由得散,不得已而从权也。至于阴...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八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脉经 | admin | 2025-05-12 | 10 阅读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趺阳脉微而浮,浮则胃气虚,微则不能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作也。 惊生病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寸口脉紧,趺阳脉虚,胃气则虚。 寸口脉紧,寒之实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满而噫。胃气虚者,趺阳脉浮,少阳脉紧,心下必悸。何以言之?寒水相搏,二气相争,是以悸。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

阅读全文
伤寒衄血方四首
外台秘要 | admin | 2025-05-29 | 9 阅读

病源伤寒病衄血者,此由五脏热结所为也,心主血,肝藏血热邪伤于心肝,故衄血也,衄者,鼻出血也,肺主气而开窍于鼻,血随气行,所以从鼻出,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额上,脉急而紧,直视而不能 ,不得眠,亡血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脉浮紧发热,其身无汗,自衄者愈。(出第八卷中)肘后疗伤寒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牡蛎散及丸方。左顾牡蛎(十分熬) 石膏(五分)上二味捣末,酒服方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