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腑证" 的结果

找到 26 条相关结果

辨证伤寒派倡六经定法的舒驰远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2 | 21 阅读

舒驰远,名诏,号慎斋学人,江西进贤人,活动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少好医方,但苦于难通其理,后获交喻嘉言的弟子罗子尚,得《尚论篇》,读后大有开悟,自此专以《伤寒论》为宗。主要著作有《伤寒集注》,另有《六经定法》《痢门挈纲》《女科要诀》《痘疹真诠》及短论若干,均附于《伤寒集注》之下。 舒氏竭力提倡六经辨证,强调《伤寒论》在各科临床上的普遍指导意义。他认为六经是学医的门经,不知六经不足以言医。他说:“《...

阅读全文
大黄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05 | 17 阅读

《中国药典》:大黄 实际拼音: Dài Huánɡ 英文名: RADIX ET RHIZOMA RHEI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

阅读全文
经证
诊断 | admin | 2025-05-25 | 15 阅读

【经证】经证和腑证是六经辨证中某一经证候的进一步分类。经脉都内联脏腑,当病邪侵扰经脉之气而末聚结于腑时的症状,称为“经证”;若结于腑的称为“腑证”。临床上经证,腑证一般指三阳经疾病而言。经证和腑证的划分,是后世(伤寒论)注家所立的名称。如太阳病的恶寒、头痛,发热;阳明病的身壮热、烦渴、自汗;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心胸烦闷等,称为“经证”。...

阅读全文
齐鲁伤寒流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6-02 | 14 阅读

中医学是一个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的医学,因此学术的传承非常重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山东省只有两家,齐鲁伤寒流派是其中之一。 齐鲁伤寒流派学术传承 齐鲁大地人灵地杰,名医辈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有三位代表性人物。第一位是整理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其得以保存流传的晋代医家王叔和。王叔和还有一大贡献,就是撰写了中医学的第一部脉学著作——《脉...

阅读全文
针灸的基本理论
针灸常识 | admin | 2025-05-19 | 14 阅读

1 经络学说 经络是什么呢?原来,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它内而脏腑,外而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

阅读全文
加味香苏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4-27 | 13 阅读

《医学心悟》卷二:加味香苏散 名称: 加味香苏散 处方: 紫苏叶4.5克 陈皮 香附各3.6克 甘草2.1克(炙)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3克 川芎1.5克 生姜2片 制法: 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治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者。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前证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2.4克、葱白2根,自汗...

阅读全文
什么是太阳腑证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24 | 12 阅读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水证 【概念】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

阅读全文
针灸的基本理论
针灸常识 | admin | 2025-05-20 | 12 阅读

1 经络学说 经络是什么呢?原来,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它内而脏腑,外而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

阅读全文
什么是阳明病证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10 | 12 阅读

【概念】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的生理和病理 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可见,阳明是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实...

阅读全文
腑证
诊断 | admin | 2025-05-07 | 12 阅读

腑证】指三阳经病变影响到所属的腑而言。如太阳病见有少腹胀.小便不利,是水蓄于膀胱(膀胱为太阳之俯);阳明病见有腹痛、大便秘结,是热结于胃、大肠(胃为阳明之腑);少阳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是热郁于胆(胆为少阳之腑)。都称为“腑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