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腋痈" 的结果

找到 15 条相关结果

大戟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2 | 15 阅读

《中药大辞典》:大戟 出处: 《本经》 实际拼音: Dà Jǐ 别名: 下马仙(《纲目》)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①大戟,又名:荞(《尔雅》),邛巨(《本经,),龙虎草、九头狮子草、京大戟,将军草、臌胀草、天平一枝香、迫水龙、大猫儿眼、黄花大戟、黄芽大戟、千层塔、搜山虎、穿山虎...

阅读全文
铁马鞭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9 | 13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马鞭 实际拼音: Tiě Mǎ Biān 别名: 野花生 来源: 豆科胡枝子属植物铁马鞭Lespedeza pilosa (Thunb.)Sieb. et Zucc.,以根及全株入药。夏秋采,晒干。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清热散结,活血止痛,行水消肿。用于颈淋巴结结核,冷脓肿,虚热不退,水肿,腰腿筋骨痛;外用治乳腺炎。 用法用量: 0.5~...

阅读全文
痈的问诊
中医问诊 | admin | 2025-05-30 | 10 阅读

痈是一种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多由热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成。其持点为病位浅,局部光软无头,肿块范围9~12厘米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因其发病部位不同,中医对痈有各种命名,如“颈痈”“颏痈”“腋痈”“脐痈”“胯腹痈”等。虽发病部位各异,但症状、治疗均大体相同。 西医的某些浅表脓肿,或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属于本病的范畴。 (一)问诊要点 痈可发于体表...

阅读全文
腋痈
外科骨伤科 | admin | 2025-05-10 | 10 阅读

腋痈】指痈之发于腋窝内者,又称“夹肢痈”,属阳证。多因肝脾血热或心与心包两经风热所致。其症初起突然红肿疼痛,肿处坚硬难消,伴有寒热,如已变软则已成脓。如初起皮色不变,漫肿坚硬,肿势缓慢,疼痛较轻,仅有微红,很久才化脓溃破的,称为“腋疽”,又叫“米疽”,属阴症。多因肝脾二经气滞血郁所致。...

阅读全文
草部下品之上
千金翼方 | admin | 2025-05-22 | 9 阅读

三十五味  大黄(将军)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一名黄良。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桔梗 味辛苦,微温,有小毒。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一名利...

阅读全文
假荔枝根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0 | 9 阅读

《中药大辞典》:假荔枝根 出处: 《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实际拼音: Jiǎ Lì Zhī Gēn 来源: 为木通科植物野木瓜的根或根皮。 原形态: 野木瓜,又名:假荔枝、绕绕藤、沙藤。 常绿木质藤本。茎枝无毛。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7,近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基部近圆形,先端短渐尖,下面有白粉;小叶柄长1~4厘米;叶柄长5~12厘米。花...

阅读全文
白敷药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17 | 9 阅读

《疡医大全》卷八引吴近宸方:白敷药 名称: 白敷药 处方: 陈小粉3两,白蔹3两,生半夏3两,白芷3两,生南星3两,白及3两,五倍子3两,三奈3两,人中白3两。 制法: 上为细末,瓷瓶密贮。 功能主治: 一切流痰、湿痰、寒痰、喉痰、腮痈。腋痈、妇人乳痈、乳疽、乳吹、瘰疬。 用法用量: 火痰用黄蜜调;流痰、湿痰用鸡蛋清调;瘰疬、腮痈、腋痈、喉痰用米醋调;唯乳证用活鲫鱼1尾,捣烂去...

阅读全文
金钱鼠粘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4-26 | 9 阅读

《洞天奥旨》卷七:金钱鼠粘汤 名称: 金钱鼠粘汤 处方: 鼠粘子1钱,黄连2钱,当归1两,生甘草3钱,天花粉3钱,柴胡1钱5分,连翘2钱,红花1钱,玄参3钱,白芍3钱,金银花1两。 功能主治: 腋痈。发于腋下天池之穴,令人寒热大痛,掌热臂急而赤,俗名夹痈。 用法用量: 水煎服。初起之时2剂全消,无令其日久溃败也。 注意事项: 若已溃败,此方不可服。当看阴阳治之。 ...

阅读全文
毒草部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10 | 8 阅读

附子:(百二六) 气味辛甘,腌者大咸,性大热,阳中之阳也。有毒。畏人参、黄 、甘草、黑豆、绿豆、犀角、童便、乌韭、防风。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霍乱,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胀满泻痢,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蛔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疽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

阅读全文
腋痈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8 | 8 阅读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九。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痈而热,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足少阳脉下胸络肝属胆,循胁里在腋下,故腋胁之间有痈大热,可刺足少阳脉□□之穴,五取之。热而不已,刺手心主脉,其脉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痈三取之。又取手太阴经络各三。大骨之会者,手太阴脉循臂内上骨下廉,即为经络会处也。平按:“刺痈而热”《素问》、《甲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