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脾阳虚弱" 的结果

找到 7 条相关结果

脾不统血
病因病机 | admin | 2025-06-02 | 16 阅读

【脾不统血】指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使血液循经运行,若脾阳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临床上,多种慢性出血的病症,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若见舌淡,脉细以及脾虚症状的,常用“补脾摄血”、“引血归脾”的方法治疗。多见于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

阅读全文
肠易激综合征飞针疗法
飞针 | admin | 2025-05-09 | 15 阅读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的综合征。本病临床十分常见,又称为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等。据估计,在有消化系症状的患者中,肠易激综合征约占50%-70%,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便秘”与“郁证”范畴。 病位在...

阅读全文
吴茱萸—温中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30 | 14 阅读

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本经》) 吴茱萸味辛、苦,气温,主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辛温能暖脾胃,苦能降逆止呕、咳,即“温中、下气”,故可治疗脾胃虚寒、运化失常之呕吐、泄泻、腹痛,也可治疗胞宫虚寒之月经病;而且,吴茱萸的“止痛”作用很强,凡脾胃虚寒或肝胃虚寒导致的痛症,如胃痛、胁痛、厥阴头痛、妇女痛经、寒疝等,表现为喜温喜按,恶心...

阅读全文
胃痛的针灸治疗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03 | 12 阅读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证候。古称“胃心痛”。 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汤、胃痉挛、胃下垂等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胃禀冲和之气,其气宜宣通,不宜郁滞,凡能导致胃气阻滞的原因,均可形成胃痛。由于阳虚或阴虚,使胃络失于温养或拘急也可形成胃痛。 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

阅读全文
病因病机 | admin | 2025-05-13 | 9 阅读

【痰】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性产物,并包括某些病变器官组织内积存的粘液物质。由津液变化而成。因病而生痰的,有风痰、热痰、寒痰、燥痰、湿痰等;因痰而致病的,有“痰饮”、“痰火”、“痰包”、“痰核”、“痰疟”、“顽痰”、“宿痰”、“伏痰”等病证。不论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与肺、脾有较密切的病理关系。六淫病邪犯肺多生痰;脾阳虚弱,水湿停聚也会成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浊随气升降,无处...

阅读全文
久坐,灸灸臀部
中医艾灸 | admin | 2025-05-31 | 8 阅读

现代大部分人,特别是女性朋友,生活中常常发觉大腿或臀部凉凉的。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煦机体的功能,能使机体保持正常的温度,如果常常感觉怕冷,意味着机体阳气不足。 阳气不足原因有很多。现代人生活方式不良,夏季空调温度过低,贪食瓜果冷饮,过多摄入阴寒之物,大大消耗体内阳气,到了冬天,身体就会非常怕冷。同时,很多人的工作方式以坐姿为多,容易造成腰臀部血液循环不畅、瘀血停滞。臀部处在人体躯干部最低的位...

阅读全文
补脾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4-26 | 8 阅读

《百一选方》卷六:补脾丸 名称: 补脾丸 别名: 缩脾丸(《景岳全书》卷五十八)。 处方: 白术 赤石脂 肉豆蔻(面裹,煨)川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川白姜(炮)各30克 荜茇(炒)神曲(炒)麦芽(炒)附子(炮,去皮、脐)各15克 制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温脾祛寒,涩肠止泻。主脾阳虚弱,滑泄不禁。 用法用量: 早、晚食前各服50丸,陈米饮送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