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脾气散精" 的结果

找到 30 条相关结果

补骨脂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1 | 24 阅读

《中国药典》:补骨脂 实际拼音: Bǔ Gǔ Zhī 英文名: FRUCTUS PSORALEAE 别名: 破故纸、和兰苋、胡韭子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果实,除去杂质。 性状: 本品呈肾形,略扁,长3~5mm,宽2~4mm,厚约1.5m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具...

阅读全文
饥不暴食 渴不狂饮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9 | 20 阅读

在《古今医案按》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叶先生名仪,尝与丹溪俱从白云许先生学。其记病云,岁癸酉秋八月,予病滞下,痛作绝不食饮,既而困惫不能起,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而听其自下焉。”故事是说,古时有一个读书人叫叶仪,他和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朱丹溪是同学。有一年农历八月,他生病患痢疾,腹中绞痛,起不了床,最后只好把床席挖一个洞,在下面放一个便桶,听任大便自下。医案中记载,朱丹溪为他诊视,处方里都是补药,而...

阅读全文
湖南孙氏正骨流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6-03 | 16 阅读

孙氏正骨术诞生于清代晚期,是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脚下的孙氏家族将家传的武伤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中医骨伤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通过手法整复、外固定、药物、练功等治疗骨折、脱臼、闪挫扭伤、筋骨疼痛等骨伤的综合性医术,201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孙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龙山药王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阅读全文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脾胃虚实传变论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19 | 15 阅读

经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九窍者,五脏之所主,然必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口目耳鼻俱为之病。其身热头痛,耳鸣目眩,沉重,为热所伤元气故也。阳气最恶烦劳,顺之则固。惟脾胃和,则谷气上升,为春夏令行而人寿;脾胃不和,则谷气下流,为收藏令行而人夭。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气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藏于胃,以养五气...

阅读全文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勿陷入“过补”误区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7 | 14 阅读

日常水果、米饭应该怎么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中的养生道理还要从《黄帝内经》中来探寻。 五谷为养,不吃主食不健康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认为五谷杂粮是养生的根本。五谷指“稻、黍、稷 、麦、菽”,即大米、小麦、大豆、小米等,亦泛指现在所有谷类和豆类食品。“五谷杂粮”本质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浓缩了植物的精华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也称之为“生机”或“阳气”。吃主食的时候,不仅吃了各种营养物质,...

阅读全文
脉论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3 | 13 阅读

编者按:自篇首至“期在盛水也”,见《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自“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曰”至“合之五行”,见《素问·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自“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至“是谓至道”,见《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自“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至“末”,见《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始正风八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八极,即八方也。...

阅读全文
《素问》选录之经脉别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 | admin | 2025-06-09 | 12 阅读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趺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阅读全文
食品五味皆属脾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3 | 12 阅读

饮食的五味对应人体的五脏:即脾、肝、肺、心、肾。食物五味对脏腑虽各有偏重,但食物首先是归脾胃,通过脾胃分清泌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以后,然后再分属不同的脏腑,起到濡养作用,因此,可以说蔬菜五味皆属于脾。《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也是对食物进入人体后代谢的很好概括。 食物五味在属脾的基础上,不同性味也会对五脏起不同作用。 甘、...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调经门 论心脾为经血主统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5-21 | 12 阅读

薛立斋曰: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东垣先生所谓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诚哉是言也。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茍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大抵血生于脾土,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苦甘之药,以助阳气而生阴血也。(脾气化液而生血,即水入于经,其血乃生之意,此荣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

阅读全文
松花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4-29 | 12 阅读

《中华本草》:松花 出处: 松花,始载于《新修本草》,谓:“松花名松黄,拂取似蒲黄正尔。”1.《本草图经》谓:“其花上黄粉名松黄,山人及时拂取,作汤点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鲜用寄远。”2.《纲目》谓:“松树螺砢修耸多节,其皮租厚有鳞形,其叶后凋……二、三月抽蕤生花,长四五寸,采其花蕊为松黄。结实状如猪心,叠成鳞砌,秋老则子长鳞。”并谓其叶有二针、三针、五针之别。 从《本草图经》《纲目》《植物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