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脐痛" 的结果

找到 112 条相关结果

附子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3 | 24 阅读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附子丸 名称: 附子丸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矾石(熬令汁枯)蓖麻子仁(研)松脂(研)各30克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60克 染胭脂15克 制法: 上七味,捣研为末,熔黄蜡和拈如枣核大。 功能主治: 治耳聋,出脓疼痛;耵聍塞耳。 用法用量: 针穿一孔子令透,塞耳中,日换一次。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附子丸 名称...

阅读全文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29 | 20 阅读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鉴别项 虚  证 实  证  气 肺气虚 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 肺气实 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 中气虚 四末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泻 胃气实 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呕吐呃逆     肠气实 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   元气虚 多虚阳上浮,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 ...

阅读全文
川乌头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02 | 20 阅读

《中药大辞典》:川乌头 出处: 侯宁极《药谱》 实际拼音: Chuān Wū Tóu 别名: 川乌(《金匮要略》)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块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茎叶,然后将子根摘下,与母根分开,抖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乌头(《本经》)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

阅读全文
腹痛的艾灸疗法
中医艾灸 | admin | 2025-05-13 | 18 阅读

技术一 艾灸穴位:神阙、气海、关元、水分、三阴交、天枢(双)、阴陵泉(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腹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手足不湿,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沉紧。 技术二 艾灸穴...

阅读全文
治霍乱灸法
圣济总录 | admin | 2025-06-13 | 17 阅读

上脘一穴,主霍乱,甲乙经曰∶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下三寸,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灸五壮,炷如半枣核大。霍乱心先痛,及先吐者,灸巨阙七壮,穴在心下一寸,不效更灸如前数。霍乱先腹痛者,灸太仓二七壮,穴在心厌下四寸,脐上一夫,不止更灸如前数。霍乱先下利者,灸谷门二七壮,穴在脐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肠募,不瘥更灸如前数。霍乱吐下不禁,两手阴阳脉俱疾数者,灸心蔽骨下三寸,又灸脐下三寸,各六七十壮。霍乱下...

阅读全文
任脉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5-23 | 16 阅读

任脉经穴歌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            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二十四穴)。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曰阴脉之海焉。用药当分男女,月事多主冲任,是任之为言妊也...

阅读全文
杂病用药赋(三)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16 | 16 阅读

桂香散 辣桂、川芎、当归、细辛、菖蒲、木香、木通、白蒺藜、麻黄、甘草各二分半,南星、白芷各四分,紫苏一分,葱二茎,水煎服。治风虚耳聋。芎芷散 白芷、菖蒲、苍术、陈皮、细辛、浓朴、半夏、甘草、木通、紫苏、辣桂各二分半,川芎一分,姜、葱煎服。治风入耳虚鸣。清神散 僵蚕、菊花各一两、荆芥、羌活、木通、川芎、香附、防风、菖蒲、甘草各三钱,为末,每三钱,食后临卧茶清下。治风气壅上,头目不清,耳常重听。□虚聋...

阅读全文
八法八穴歌(西江月)
杏林诗话 | admin | 2025-05-16 | 16 阅读

  西江月调《八法八穴歌》出自针灸类书《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凌门,指明代凌云(字汉章)一派。凌氏为明孝宗弘治(1458~1505)时人,早于汪机和高武,此书内容为高武《针灸聚英》所引用。内容以针灸歌赋和经穴图为主,载有百症赋、玉龙赋、灵光赋、拦江赋、席弘赋、八法八穴歌(西江月调)、十四经步穴歌、十四经周身歌、十二经脉、十五络脉歌、千金十一穴歌、荣卫所生歌、铜人指要赋等。其图除十二经要穴之外,还有天...

阅读全文
草部(一)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5-31 | 15 阅读

 甘草 「释名」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气味」(根)甘、平、无毒。「主治」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

阅读全文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气类|血类|痰类|郁类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23 | 15 阅读

气类四君子汤扶胃降火,补虚固本,气虚有热,用之性缓不暴,不助虚阳,故称君子。治男子一切内伤外感及小儿脾胃不调等证,若女子气虚亦宜用之,惟血虚者不宜,单服耗血。一切大病后最宜服之,以调脾胃。人参一钱,补中益气。白术二钱扶胃健脾。茯苓二钱,养心利水,气弱肾无邪水者去之。甘草六分,和中降火。生姜三片,有汗去之。枣子一枚,水煎,不拘时温服。痰加陈皮、半夏、竹沥、姜汁;虚劳有热合四物汤;内伤停饮目眩去参,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