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脉论" 的结果

找到 62 条相关结果

浅谈国医与儒学的同源性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6 | 24 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统中医学被称为“国医”,明其与“国学”精神相通,华夏国学的主干就是儒学。古代“儒”的起源与“巫”有很大关系,“巫”在民间也扮演医者的角色,《公羊传·隐公四年》何休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最初儒士的服务范围也包括求雨、相礼、祭祀、治病、文书等。《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西汉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史...

阅读全文
试析明代医易学极盛的过程与原因
易经 | admin | 2025-05-23 | 23 阅读

[主内容] 运用《周易》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医学研究,在中国古代已有漫长的历史,这就逐渐形成了一门在易学发展史上颇具特色的分支学科即医易学。按通常的认识,在先秦时期援医入易已经初露端倪,至秦汉《黄帝内经》等著作就进一步吸取了《周易》中的阴阳观念、天人合一思想等。而从魏晋、隋唐到两宋,虽然易学研究(特别是两宋)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易学家,但就医易学本身来说并无长足的发展。至金元时期,一些...

阅读全文
中医脉象之动脉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6-02 | 19 阅读

动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有数,如豆(实际是滑而有力之感)与摇动不安的几种条件。由于主要是动摇不定所以叫做动脉。 动脉脉形的说解见于仲景《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日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日动也。”这一条经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阴阳相搏名日动”是说明动的形成与性质;“自阳动……三焦伤也”,是说明动脉的辨证;其后至...

阅读全文
瑶族医药:飞出大瑶山的金凤凰
瑶医 | admin | 2025-05-20 | 19 阅读

瑶族与古代的“荆蛮”渊源关系密切,瑶族主要源于蚩尤九黎部落,是蚩尤九黎部落成员的后裔与湘江、资江、沅江及洞庭湖地区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瑶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散在世界各地,集中在东起广东乳源五岭山脉,西至云南勐腊金平哀牢山,南达云南河口大围山和广西防城十万大山,北至湖南辰溪山区,形成了“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瑶族同胞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瑶族地...

阅读全文
痢疾论(《医门法律·痢疾门》[论一首 法十一条 律三条]之) ...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6-08 | 16 阅读

喻昌曰∶痢疾一证,难言之矣。在《灵》、《素》谓之肠澼[pì],亦曰滞下;《金匮》以呕吐哕下利,列为一门。盖以三者,皆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所生之病也。至其所论下利,则皆《伤寒论》中厥阴经之本证,与二阳明呕吐哕同列之义,殊不相合。观其论中,厥与利每每并言,始先即云∶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是则厥而且利,为虚寒之极。所以反能食者则死,反发热者不死。若痢证则能食者不死,发热者多死。...

阅读全文
王叔和与《脉经》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21 | 16 阅读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曾担任太医令,诊病过程中他充分体会到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若想深入学习脉学知识并非易事,因其内容多记载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书中,文义深奥,一般人很难读懂,更谈不上正确运用。因此,王叔和博览群书,苦心钻研,总结前人书中的相关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了《脉经》一书,共10卷。这是第一次有人对脉学做专门、系统的整理。 《脉经》中概括了临床上经常出现的24种脉象,分别是浮...

阅读全文
一明络脉之法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6-11 | 14 阅读

脉论(附律一条) 喻昌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经有十二,络亦有十二,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之外城也。复有胃之大络、脾之大络及奇经之大络,则又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故又曰络有十五焉。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小,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繇[yóu]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

阅读全文
肾脏脉论第一
备急千金要方 | admin | 2025-06-11 | 14 阅读

(论一首)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向导之本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也。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挟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KT ,KT 主...

阅读全文
医家对太素脉的态度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26 | 14 阅读

由于太素脉是扛湖术士占卜之术,所以绝大多数医家对它采取不理采的态度,但又因为它对人的体质性格等都有所论述,在某些方面对诊法亦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另外太素脉亦是讲浮沉滑涩等等脉象的,对脉形的描述偶然亦有足资参证的,所以有的医家对太索脉法亦有所议论,甚至于在脉书中有所援引。 明代吴昆在他著的《脉语》中说:“医家以岐黄为祖,其所论脉,不过测病情决死生而已,未有所谓太素也。扁鹊、仓公之神,仲景叔和之圣,...

阅读全文
“简验便廉”永嘉医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3 | 14 阅读

南宋“永嘉医派”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派,以陈无择为首,其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暐为骨干,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石,围绕编著、增修、校正、评述、批评《易简方》,开展热烈的学术研究和论争。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南宋青田人,长期生活在温州,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三因说,主张由博返约、提纲挈要,走出一条方剂学的由博返约路径。弟子王硕,著《易简方》,仅载录30味药物、30首汤方以及10种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