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脉名" 的结果

找到 51 条相关结果

脉学的现代发展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6-02 | 17 阅读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四诊之一,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源远流长,从其起源到形成脉诊学体系,是经过了历代医家长期的整理、研究、总结而发展的,亦是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脉诊学因其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而成为中医的标志。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文献。近年来对中医脉诊学的研究亦不断的深人,其中对于传统脉学的客观化指标的研究,对局部脉象变化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所反映的信...

阅读全文
肾脏脉论第一
备急千金要方 | admin | 2025-06-11 | 14 阅读

(论一首)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向导之本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也。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挟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KT ,KT 主...

阅读全文
小肠病第四
千金翼方 | admin | 2025-06-05 | 13 阅读

八十一法,诀二首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少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在掌后横纹中,入一分。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在手第二指本节后一寸动脉。侠中管两边相去半寸,名曰阴都,灸随年壮,主小肠热病。侠脐两边相去一寸,名魂舍,灸一百壮,主小肠泄利脓血,小儿减之。又,灸小肠俞七壮。灸风眩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度口之寸...

阅读全文
任督死生篇
黄帝外经 | admin | 2025-05-28 | 13 阅读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岐伯曰:二经之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雷公曰:试分言之。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

阅读全文
医学入门·目录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24 | 13 阅读

卷首集例先天图说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释方历代医学姓氏三代以前,圣君贤相,创为医药,以济死生者也。秦汉以后,有通经博史,修身慎行,闻人巨儒,兼通乎医。医极其明者也。以医为业,世代相承者也。乃明医、世医中之有德者。原道统说(纂《绀珠经》)阴骘保养运气内集·卷一 \ 经络经穴起止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奇经主病内集·卷一 \ 脏腑脏腑总论脏腑条分内集·卷一 \ 观形察色问证观形察色听声审音问证附...

阅读全文
王叔和在《脉经》中表现的革新创造及其影响
脉经 | admin | 2025-05-17 | 13 阅读

1、完成独取寸口法 今本《难经》虽然在“第一难”就提出独取寸口之法,但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并未解决。例如寸关尺的位置问题,《难经》之说,关还只不过是一个分界线,并无长度,对于寸尺亦只是寸主阳尺主阴,对划分脏腑却用浮沉法等等,仲景参用《难经》的脉法,但对关只称“关上”亦没有解决关脉长度问题,并且亦时时参用趺阳、步阴、阳明等脉特别是对杂证,趺阳脉使用的尤多。说明在王叔和以前独取寸口法虽然已经出现但没有...

阅读全文
少阳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11 | 13 阅读

【少阳】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和阳明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阳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阅读全文
太冲穴,肝经上的“消气穴”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5 | 13 阅读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太,至也、极也、大也;冲,冲射之状也。太冲,脉名。地居冲要,脉气盛大,且有宁静聪明之象。该穴名意指行同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 【精确定位】在足背部,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简易取穴】由第—、二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第一、二趾骨结合部前方,司感觉到有一凹陷,即为太冲穴。 【一按就灵】太冲穴是肝经上的“消气穴”,是容易着急上火...

阅读全文
中医脉象之濡脉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04 | 13 阅读

濡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浮、细、无力几种条件的综合体,所以古人有“水上浮沤”等形容,但这种规定到《脉经》才明确起来。 《脉经》以前,它可能就只是无力的意思,如《内经》说春脉软弱招招,长夏脉软弱等等。仲景“辨脉法”中说:“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东方肝脉“微弦濡弱”。“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等等。而且与弱脉非常接近。从濡、弱两字的字义来讲都表示柔弱无力而小。在《内经》上濡书作软。《脉...

阅读全文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6-06 | 12 阅读

(卷首缺,只余卷尾,篇目亦缺)平按:此篇自“此五色之死也”以上残缺,篇目亦不可考,故自“心之合脉也”至“白如枯骨者死”,从《素问·五脏生成篇》补入。自“此五色之死也”至“针之缘而去也”,见《素问》卷三第十《五脏生成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五,惟编次小异。自“目色赤”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四。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