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胀闷" 的结果

找到 474 条相关结果

彝医学常见的内科疾病
彝医 | admin | 2025-06-06 | 29 阅读

(一)哮喘 彝医名称:赛可 主证:咳嗽喘息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满闷室。 治疗方一:岩羊血少许(1g),马鹿血少许(1g),穿山甲血少许(1g),鳖血少许(1g),姜黄少许(10g),石菖蒲适量(20g),茜萆适量(15g),将上药研为细末,调匀,装人鸡肚内,文火炖服。 治疗方二:马鹿血少许(1g),穿山甲血少许(1g),岩羊血少许(1g),鳖血少许(1g),上药泡酒服,也可...

阅读全文
茴香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2 | 24 阅读

《杨氏家藏方》卷十:茴香散 名称: 茴香散 处方: 京三棱(炮,切)蓬莪术(炮,切)金铃子(去核,麸炒赤)各30克 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 木香 当归(洗,焙)30克 制法: 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气疾,脐腹满,膀胱疝气,小肠气痛。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如小肠撮痛,炒生姜,酒调下,如人行五七...

阅读全文
服用六味地黄丸人群 四适宜三慎用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5 | 24 阅读

俗话说“冬季进补,来年打虎”。漫漫冬季,很多人喜欢服用家喻户晓的六味地黄丸来补肾。六味地黄丸其方剂原型为《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后世称之金匮肾气丸,又叫桂附地黄丸;经儿科专家钱乙化裁,形成了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药组成的经典方。前三味药是补药,均可滋阴,其中地黄补肾,山药补肺,山萸肉补肝,是谓“三补”。三味药相配,可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

阅读全文
山楂的养生解读与膳饮品鉴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1 | 22 阅读

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 色比胭脂甜如蜜,解醒消食有兼功。 露水白时山里红,冰糖晶块市中融。 儿童喜食欢猴鼠,也解携归敬老翁。 ——清·杨静亭《都门杂咏》 诗词赏析 这首诗首句指出南山楂和北山楂是山楂的不同品种,因地域的不同,味道和功效差异大。金糕即山楂糕,旧时以北京汇丰斋的最有名。金糕有很多品种,如八宝金糕、桂花蜜糕和水晶金糕等,味道有别,各具特色。金糕的颜色如胭脂,味道甜如蜜,...

阅读全文
胃痛的艾灸疗法
中医艾灸 | admin | 2025-05-20 | 21 阅读

技术一 艾灸穴位:上脘、中脘、下脱、足三里(双),内关(双)、天枢(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寒邪客胃型胃痛;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技术二 艾灸穴位:中脘、...

阅读全文
寒下
治则治法 | admin | 2025-05-30 | 20 阅读

【寒下】使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以治疗属里实热证的燥屎,饮食积滞,积水等的方法,叫做“寒下”。对于孕妇、新产妇及久病虚弱人忌用。但正气虚弱的病人如果有用寒下的必要时,应配合补气药同用。大便燥结,同时有火眼、头痛、苔黄腻、脉数的,用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此法一名“釜底抽薪”,饮食积滞或痢疾的湿热积滞,病人脘腹胀闷,下痢或泄泻,腹痛,肛门有重坠感,或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腻,脉沉实...

阅读全文
规中引疗法
百家功法 | admin | 2025-05-29 | 20 阅读

规中引疗法原出于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后经清代医家沈金鳖?沈氏尊生》收辑而广为流传。是一套由七种静功组成的自我疗法。 临床应用:本疗法应用范围广泛各式皆有所侧重。 “归元”法可用以治疗咳嗽、伤食呕吐、胃痛、胸腹胀闷、虚劳,盗汗、遗精、尿浊或短赤淋沥、肢体麻木或半身瘫痪、慢性鼻炎、耳鸣、重听等。 “周天”法可用以治疗虚劳、肢体麻木、瘫痪、食道噎塞、吞食困难、肚腹膨胀等。 “艮背”法可用以治疗...

阅读全文
理气药之槟榔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7 | 20 阅读

槟榔味辛,性温,属理气药范畴。降气破滞是它的特长,兼能行痰下水,消积杀虫。槟榔长于降气,前人经验认为“性如铁石之降”,能把人体最高部位之滞气,降泻至极下之处。所以对于因气逆,气滞所造成的胸腹胀闷,嗳气呕逆,腹澜便难,痢疾后重,脚气水肿等症,都可使用。例如:对胸腹胀闷,常配合枳壳、苏梗、藿香梗、厚朴花等同用。对嗳气呕逆,常配合生赭石(先下),旋复花(布包),苏于,丁香,半夏,竹茹等同用。对腹满便难...

阅读全文
茯苓散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2 | 20 阅读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茯苓散 名称: 茯苓散 别名: 赤茯苓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处方: 赤茯苓30克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陈橘皮30克(汤洗,去白、瓤,焙)芎藭15克 白术15克 人参30克(去芦头) 制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伤寒后呕哕,心下痞满,胸膈间宿有停水,头眩心悸。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

阅读全文
木通根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07 | 20 阅读

《中药大辞典》:木通根 出处: 《药性论》 实际拼音: Mù Tōnɡ Gēn 别名: 八月瓜根(《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及白木通的根。9~10月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八月札"及"木通"条。 性味: 苦,平。 ①《草木便方》:"辛涩,温。" ②《重庆草药》:"味甜,性温,无毒。" ③《江西草药》:"苦,平。" 功能主治: 祛风,利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