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肾痹" 的结果

找到 35 条相关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的饮食与功能锻炼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6 | 19 阅读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中轴关节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将其归属“大偻”的范畴。在汉朝之前中医就已经对强直性脊柱炎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大致说明了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病机。 《黄帝内经》中首次对痹证进行了描述,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病因上强调了风、寒、湿三邪合至而为痹,即说明多种外邪的共同作用是痹证发...

阅读全文
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三篇
黄帝内经·素问 | admin | 2025-05-27 | 17 阅读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

阅读全文
强直性脊柱炎挑针疗法
挑针疗法 | admin | 2025-05-24 | 15 阅读

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椎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侵及骶髂关节、关节突、附近韧带和近躯干的大关节,最终导致脊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畸形。本病属中医学“痹证”的“骨痹”、“龟背”、“肾痹”范畴。 病因:先天肾亏,正气不足,阴寒浊痰。 病机:肺、脾、肾和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病位: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病性:本虚标实。 【主穴】大椎、命门。 【配穴】痛甚加四花穴(胆俞、膈俞),气血虚弱加脾俞、肾俞。 【方法】先暴露...

阅读全文
肾脏脉论第一
备急千金要方 | admin | 2025-06-11 | 14 阅读

(论一首)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向导之本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也。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挟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KT ,KT 主...

阅读全文
阴阳杂说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6-08 | 14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谓得道”,见《素问》卷一第四《金匮真言论》。自“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四经”至“阴阳相过曰弹”,见《素问》卷二第七《阴阳别论》。自“凡痹”至“痹聚在脾”,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论》。自“阴争于内”至末,见《素问·阴阳别论》。黄帝问于岐伯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气,经风触五脏。八风,八正邪风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风,发为邪气伤人者也。经风,八虚风也,谓五时八风,从虚乡...

阅读全文
《素问》选录之五脏别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 | admin | 2025-06-03 | 14 阅读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胀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病,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

阅读全文
色脉诊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7 | 13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失神者亡。黄帝曰:善”,见《素问》卷四第十三《移精变气论篇》。自“黄帝曰:余闻揆度奇恒”至“诊要毕矣”,见《素问》卷四第十五《玉版论要篇》。自“诊病之始”至末,见《素问》卷三第十《五脏生成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九《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下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之光,可得闻乎?闻决死生之要也。平按:《素问》无“...

阅读全文
附痹证诸方(二之二)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5-22 | 12 阅读

痹在胸,用栝蒌薤白半夏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三两)白酒(四升) 上四味同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温服半升,一日服之。 按∶胸痹之症,人所通患。仲景于《金匮》出十方以治之,然不明言也。盖胸如中太空,其阳气所过,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不主事,阴气在上之候也。仲景微则用薤白白酒,以通其阳;甚则用附子干姜,以消其阴,以胸痹...

阅读全文
杂诊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2 | 12 阅读

编者按:自篇首至“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诊血脉者,多赤多热”至“手足温,易已也”,见《灵枢·论病诊尺第七十四》。“黄帝问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脉也。”一段,见《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自“帝曰:诊得心脉而急”至“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黄帝曰;有病厥者”至“故肾为腰痛。黄帝曰:善。”见《素问·病能论篇第...

阅读全文
和阵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15 | 12 阅读

(《局方》)二陈汤:治痰饮呕恶,风寒咳嗽,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饮酒过多,脾胃不和等证。陈皮 半夏(制,各三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水二钟,姜三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加减二陈汤:治呕吐吞酸,胃脘痛,呃逆。即前方加丁香九粒,气滞甚者,可加一二钱。(丹溪)加味二陈汤:治食郁瘀滞,胸膈不快。苍术(米泔浸) 白术(炒) 橘红 半夏(泡) 茯苓 川芎 香附(各八分) 枳壳 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