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肉痹" 的结果

找到 43 条相关结果

肉痹_杂病
内科 | admin | 2025-05-26 | 17 阅读

肉痹】语出《素问.痹论》。指以肌肉的症状为主的痹症,又称为“肌痹”。临床表规为肌肉麻木或酸痛无力,困倦,汗出等。由风寒湿邪气侵于肌肉所致。...

阅读全文
《刘涓子鬼遗方》卷第一 黄父痈疽论
刘涓子鬼遗方 | admin | 2025-05-15 | 16 阅读

黄父曰:夫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久则血涩不行。血涩不行则卫气从之不通,壅遏不得行,火不止,热胜,热胜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肤于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曰痈。黄父曰:何为疽?岐伯曰:热气浮盛,当其筋骨良肉无余,故曰疽。疽上皮肉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薄以泽,此其候也。黄父曰:及如所说,未知痈疽之性名,发起处所,诊候形状,治与不治,死活之期。愿一一闻之。岐伯曰:《痈疽图...

阅读全文
络石藤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4 | 16 阅读

《中国药典》:络石藤 实际拼音: Luò Shí Ténɡ 英文名: CAULIS TRACHELOSPERMI 来源: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Lem. 的干燥带叶藤茎。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及不定根;质硬,...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十 手检图三十一部
脉经 | admin | 2025-05-26 | 15 阅读

经言:肺者,人之五脏华盖也,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味。寸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浮、沉、结、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歧伯曰:脉大而弱者,气实而血虚也;脉大而长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阳脉也。坚在肾,急在肝,实在肺。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痹第三十三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19 | 14 阅读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洽,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肉血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则名气痹。感病则同,其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涩,或半...

阅读全文
诊脉•总看三部脉法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8 | 13 阅读

此即上古诊法其三也。决虚实,断死生,全在总看。故融会经意为歌,且引证什之。业者并小字读之,可也。脉会太阴决死生,寸关尺具阴阳情。《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寸口,即寸关尺,五脏六腑之所始终也。他如冲阳,专应乎胃,太冲专应乎肝,太溪专应乎肾,岂能通乎十二经哉?故法取寸口也。脉本生于阴阳,但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关则阴阳相半,界二者之中。阳脉常浮而数,病在头目胸膈;阴脉常...

阅读全文
天仙子的鉴别方法
中药鉴别 | admin | 2025-05-28 | 13 阅读

天仙子为少常用中药。原名莨菪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解痉、止痛、安神的功能。用于胃肠痉挛、神经痛、牙痛、癔病癫狂,外治痈肿恶疮等病症。 来源 1.北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 L.及其同属北莨菪(小天仙子)Hyoscyamus bohcmicur F.w.Schanidt.的种子。 2.南天仙子: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

阅读全文
杂病•外感•痹风(附麻木)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18 | 13 阅读

五痹皮脉肌筋骨,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或痛痒,或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但痿属内因,血虚火盛,肺焦而成;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以痹久亦能成痿。又痹为中风之一,但纯乎中风则阳受之,痹兼风寒湿三气,则阴受之,所以为病更重。观宋明医钱仲阳,自患周痹偏废,不能全愈可见。上多风湿下寒湿。经言∶春为筋痹,夏为脉痹,仲夏为肌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言皮、脉、肌、筋、骨,各以时而...

阅读全文
杂诊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2 | 12 阅读

编者按:自篇首至“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诊血脉者,多赤多热”至“手足温,易已也”,见《灵枢·论病诊尺第七十四》。“黄帝问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脉也。”一段,见《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自“帝曰:诊得心脉而急”至“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黄帝曰;有病厥者”至“故肾为腰痛。黄帝曰:善。”见《素问·病能论篇第...

阅读全文
一阙天仙子 药效何其多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0 | 12 阅读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这首《天仙子》是唐代皇甫松的作品,写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神女故事,感叹仙女也有人间喜怒忧愁。词牌《天仙子》本为歌咏仙女或美女的小曲,因“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得名。传说中的天仙子总是虚幻,中药天仙子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功效。 莨菪实幻天仙子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