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绞肠痧" 的结果

找到 77 条相关结果

与地名同名的中药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4 | 23 阅读

我国地域广阔,地名命名五花八门。有不少地名与中药重名,颇有趣味。 槟榔 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有个槟榔西里,位于风光秀丽的筼筜湖畔。 槟榔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槟榔入药主要是其干燥成熟的种子,每年3至6月采收成熟果实,晒三四天之后剖开外壳取出种子,将其晒干;或者经水煮、熏烧,干后剥皮取出种子再烘干。槟榔味苦、辛,性温,入脾、胃、大肠经。主要作用...

阅读全文
土家医认为生理病的特点有哪些?
土医 | admin | 2025-05-12 | 22 阅读

(一)三元的生理病理特点 土家医将人体内脏概括为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三元上元主要包括脑、心、肺,共居上天,统摄人体气血神志,为元之首。 脑,主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统帅。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为脑所主,与气、血、精三者关系密切。气、血、精旺盛,则脑有所养而精明,人体生命活动就健旺,表现为神清气爽,反应敏捷。气血精亏虚,则脑失所养,则有神昏、神乱、神衰等病理表现,如出现黑脑带等病证。另外,悄志内伤...

阅读全文
霍乱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30 | 21 阅读

脉大者生。脉微弱而迟者死。脉代者。霍乱。气少不语。舌卷囊缩者。皆不治。夫霍乱者。挥霍变乱也。其症心腹卒痛。呕吐下利。发热憎寒。头痛眩晕。或泻而不吐或吐而不泻。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则吐泻俱作。甚则转筋颓顿。手足厥冷。死生反掌间耳。治宜藿香正气散。加生姜为上。不惟可以温散风邪。抑亦可以调理吐泻。盖有吐有泻。名湿霍乱。死者少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名干霍乱。而死者多也。治之急须以盐汤灌...

阅读全文
中医治疫 源远流长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9 | 20 阅读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和各地方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强调中西医结合,提倡中医药及早介入,从而取得了显著疗效。人们不禁要问:中医治疫的道理何在?其治法的特点如何? 考文献,究历史 方能知源识流,经验宏富 回眸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并积累宝贵经验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和危害性等有了明...

阅读全文
土家医疾病的命名特点
土医 | admin | 2025-06-06 | 19 阅读

土家药匠在与疾病长期的斗争中,在积累大量的经验的同时,对一些常见病症或疑难杂症等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土家药匠在治疗的过程中遇到的疾病,会为其起一个生动形象且易于掌握的病名,便于更好的传承去,这些病名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具有相当浓厚的民族特色。 (一)根据患病部位命名 如疱疮长在耳后称为耳背;耳下的称为耳寸;长在背后的为背花、背痈;长在虎口处的称为手叉;长在肩上称为担肩。流痰长在大腿下面的为吊肚;...

阅读全文
马蔺花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1 | 19 阅读

《中药大辞典》:马蔺花 出处: 《纲目》 实际拼音: Mǎ Lìn Huā 别名: 剧荔花(《吴普本草》),蠡草花(《本草图经》),马楝花(《水东日记》),潦叶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旱蒲花(《江苏药材志》)。 来源: 鸯尾科植物马蔺的花蕾,4月开花后,择晴天采摘,晒干或阴干。勿沾露水,以免变色。贮藏干燥通风处,以防霉烂。 生境分布: 产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等地。 ...

阅读全文
刮痧技术的学术源流
刮痧文化 | admin | 2025-05-21 | 18 阅读

刮痧疗法,为运用刮痧器具刮拭皮表,达到疏通经络,挑出痧毒,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刮痧疗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过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而形成的治疗方法。其具体方法为首先在体表特定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植物油、酒类、水类、药剂类等,然后利用边缘润滑的器具,或以棉、麻、毛线团,或用手指对其施以反复的刮、捏、提、挤、拍、刺、挑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状的红、紫、黑斑点或黑疮等“出痧”现象。刮痧...

阅读全文
扁鹊庙里忆神医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26 | 17 阅读

《史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晋国“专国事”的大夫赵简子生了重病,已不省人事。扁鹊被请去给赵简子治病,扁鹊诊过脉后说,病不出5天就会好。扁鹊让赵简子停喝汤药,在背部为其针灸,果然,5天后,赵简子病愈。 此后,赵简子和扁鹊有一次关于疾病的谈话。赵简子说,“我的病明明已经陷入绝境,太医们都已无力回天,您却连一味药都不用,就让我可以起死回生。” “疾病的发生,就像被人触动了某个机关,自己运行着一套程序...

阅读全文
任脉(八脉图并治症穴之)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5-22 | 17 阅读

任脉考穴:列缺二穴,肺经。手腕内侧一寸五分,手交叉盐指尽处骨间是。针八分,主心腹胁肋五脏病,与照海主客相应。治病:〔西江月〕痔疟便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凡治后症,必先取列缺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鼻流涕臭,名曰鼻渊:曲差上星百会风门迎香。鼻生息肉,闭塞不通:印堂迎香上星风门。伤风面赤,发热头痛:通里曲池绝...

阅读全文
壮医学疾病诊断的要点
壮医 | admin | 2025-05-21 | 17 阅读

(一)痧 痧又名发痧、痧气、痧麻等。该病以全身胀累、头昏脑胀、胸腹烦闷、恶心、倦怠无力、胸背部透发痧点、甚则昏迷、四肢厥冷、或吐或泻、或寒或热、或胀或痛、或唇甲青紫为主要表现。目诊可见“勒答”脉络较红、散乱,甲诊可见甲红紫。痧症—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多见。本病多由体弱气虚者,外感痧毒、热毒、暑毒等,或饮食不节,内伤谷道,发而为痧。痧病治疗不当,每易变生他病,故民间壮医有“万病从痧起”之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