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络脉" 的结果

找到 488 条相关结果

藏医学“曼汤”的内容(二)
藏医 | admin | 2025-05-29 | 24 阅读

11、12.脉络(正面和背面)这两图是根据《四部医典蓝琉璃》对“论说医典”第四章的内容的觯释进行绘制的。两幅图显示人体经脉和络脉的形成。从脐部向上,直到脑形成一条脉,在其中部,分出命脉;向下直到外生殖器则有另一条脉形成。在这一组脉上,共有5个脉轮形成,即头冠部、颈部、心脏、脐部和会阴部;由这5个部位,各分出24条小脉。 13.连接脉。本图是根据《四部医典蓝琉璃》中对“论说医典”第四章的解释部分绘...

阅读全文
针灸穴位治疗各类痛证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29 | 23 阅读

针灸止痛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现介绍8个穴位,对缓解各类疼痛有显著效果。 针刺风池穴治疗偏头痛   取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在颈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取正坐位,直刺风池,针尖向对侧目内眦,深度0.5~1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30秒钟,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连续针刺1~2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根...

阅读全文
面神经麻痹电针疗法
电针 | admin | 2025-05-27 | 22 阅读

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为临床特征,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常为急性发病,与季节气候无明显关系。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于濡养,肌肉弛缓不收。其风邪有内、外之别,外风与内风之间相互影响,使病情错综复杂。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

阅读全文
十五络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6-05 | 21 阅读

【十五络】全身最大的络脉共十五条,即十四经各有一条络脉,再加上“脾之大络”,故称。...

阅读全文
缪刺
针灸疗法 | admin | 2025-05-28 | 21 阅读

【缪刺】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虽有身体外形疼痛的症状,但脉象(九候)正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络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阅读全文
黄帝与《黄帝内经》
名家名著 | admin | 2025-05-28 | 20 阅读

黄帝,中华民族的象征。上古的时候,黄帝率领他的部落统一了全国,中华文明从此发源,黄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远祖。黄帝不仅长于征战,而且颇懂医术,在闲暇的时候,经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讨论医学问题,传说《黄帝内经》为黄帝所著。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素问》和《灵枢》是它的两部分,其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至西汉的五百年间。从内容上看,该书是战国至秦汉医家将以前历代口耳相传的医学经验进行收集整理汇聚而成的,...

阅读全文
穴位按摩简单寻穴法
针灸常识 | admin | 2025-05-28 | 20 阅读

现在书刊、报纸上介绍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但要真正做起来,许多朋友都会觉得不知从何入手。最大的困难,还是怕找不准穴位。 中医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七百多个传统穴位。非专业人士很难记住如此多的穴位,更别说找准位置了。 穴位都找不到,又何谈保健呢?其实找穴位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困难,因为穴位好比我们身体的报警器,如果我们生病了,经络、脏腑出现了...

阅读全文
胃之大络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07 | 20 阅读

【胃之大络】又名“虚里”,是由胃腑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径路是由胃上行,贯通横膈,连络肺脏后,向外分出,布于左侧乳部的下方,即心尖搏动的部位(相当于乳根穴)(《素问.平人气象论》)。...

阅读全文
体质的分类(二)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1 | 19 阅读

现代对体质的分类 《内经》之后,体质分类的文献散见于不同的医家论述之中。近年来,关于体质的分类研究文献也不少。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和应用的文件。本标准的编写和颁布,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阅读全文
脾之大络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22 | 19 阅读

【脾之大络】是由脾脏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径路是由脾发出,在侧胸壁的大包穴处穿出,散布在胸胁部。脾之大络是全身十五条大络脉中的一条(《灵枢·经脉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