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绛舌" 的结果

找到 14 条相关结果

火神派崇尚仲景学说的李可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30 | 17 阅读

李可,1933年生,山西灵石县人,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自学考取中医大专学历,受命创建灵石县中医院并任院长,致力于中医临床研究50年,白天看病,晚上攻读医书, 几十年来从未在夜晚2时睡过觉。擅用附子、乌头类峻药救治重危急症,在国内颇有影响,为山西乃至国内颇具特色的名医,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崇尚仲景学说,倡导难症痼疾,师法仲景,以此为一生座右铭。认为仲景方能治大病,救急痛,愈...

阅读全文
中医察舌辨证歌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6-02 | 16 阅读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辨舌津液,润燥滑涩。润多正常,湿厚属湿。润而多津,滑苔之色。涩又浮粗,燥则津劫。 有神无神,别在荣枯。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枯无血色,正气...

阅读全文
剥苔
诊断 | admin | 2025-05-25 | 16 阅读

【剥苔】舌苔剥落。若苔长期剥蚀如地图状,多属虫积。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如剥,变为无苔的光绛舌,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

阅读全文
中医五行五色指导衣食行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0 | 15 阅读

中医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形成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五行对应五色,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与五行、五脏相对应,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脏为肝,在色为苍……” 察“颜”观色识疾病 中医诊断疾病往往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位列四诊之首,扁鹊也提到“望而知之谓之神”,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医望诊中望面色较为常用,其中有门道。 明辨“善恶” 中医“...

阅读全文
中医视口辨病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5-10 | 13 阅读

口腔是食物的通道,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食物能给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的需要。如果摄入的饮食不洁,则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痢疾、食物中毒等;如饮食不当,过多地食入肥甘厚味,久而久之则成大患之兆。 观口腔颜色 正常人口腔呈粉红色,没有斑点和其他改变,光华而有润泽。 1、粘膜白斑。观察时注意颊粘膜、唇、腭、舌粘膜白斑,有的高出粘膜而,形状规则。如果白斑变硬、突起、有溃疡情形,则是癌变...

阅读全文
绛舌红点灰黑垢腻苔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6-01 | 11 阅读

【形象】舌绛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根部灰黑垢腻。 【主病】三焦热盛;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 【病例】风痰上扰,痰热腑实,下后邪气渐退。...

阅读全文
舌诊要注意什么?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5-28 | 11 阅读

舌苔形色的变异,除病理因素外,某些客观因素,亦可使舌苔发生变化。所以在望舌时,一定要求患者做到:伸舌时面向亮处,将舌自然地伸向口外,舌尖略向下方,要平正而舒坦,不可卷缩或用力外伸,以免使舌质变色而影响观察。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光线:望舌时,须让患者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不要在有色的窗下进行望诊。在夜间望舌时,应在强光下进行,否则不易分辨舌的颜色,所以一定要注意光线的明暗。 2....

阅读全文
绛舌白花腻苔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5-07 | 10 阅读

【形象】舌红绛而胖嫩。苔白厚腻而有离散之势。 【主病】阴虚夹湿;胃阳不振,水湿内停;湿遏营热。 【病例】痰湿内阻,郁而化热。...

阅读全文
“舌色”辨病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6-01 | 9 阅读

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 (1)淡白色 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     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表示病人患热证。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

阅读全文
舌诊与脉诊结合的临床意义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27 | 9 阅读

舌诊与脉诊的主要意义,是它们在辨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辨证是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首先要确定病名,然后才能谈到辨证,中医确定病名并不十分困难,确定病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有的以病因做为病名,如虫积、食积、痰饮等;有的以一种突出的症状做病名,如喘证、眩晕、水肿等;有的以季节和疾病的性质做病名,如春温、冬温等;有的以季节和季节主令做病名,如夏暑、秋燥等;有的以代表一组症候群做病名,如太阳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