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示从容论" 的结果

找到 15 条相关结果

岐黄名医名著重视仁心仁术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5 | 20 阅读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医学是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第一部中医传世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丰富多彩的学术理论与临床各科病证的叙述,还反映了对一些病证的治法。 明代著名医学家吴崑在《吴注黄帝内经》中指出:“《内经》是一部‘救万古民命’的医学典籍,它指导医生在诊治疾患时,必当‘循法守度’(见《素问·示从容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

阅读全文
中医药学称为“岐黄医学”的由来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2 | 19 阅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史记》(公元前91年底~90年初)之后,《七略》(公元前6年)之前,全书主要是以黄帝与岐伯等6位属臣问对方式,探讨了医药学知识,自此建构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经过笔者认真研习之后发现,其中传载的医学知识与其成编之前文献所传载的相关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除了《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三者所涉的“养生”,以及《史记》以29例“诊籍”资料...

阅读全文
常见的养生保健穴位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3 | 16 阅读

在《内经》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其形乃彰,生气以长”,讲的是经络畅通与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的密切关系。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遍布人体,纵横交错,把人体的皮肤肌肉、四肢百骸及五脏六腑全部井然有序地互相联系起来。经络最主要的构成是连接体表和脏腑的12条主经,以及贯通背部、腹部的督脉和任脉,即人们常说的 14 经脉。每条...

阅读全文
脉论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3 | 13 阅读

编者按:自篇首至“期在盛水也”,见《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自“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曰”至“合之五行”,见《素问·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自“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至“是谓至道”,见《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自“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至“末”,见《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始正风八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八极,即八方也。...

阅读全文
中医药成语典故●以毒攻毒
杏林诗话 | admin | 2025-06-03 | 11 阅读

以毒攻毒, 原指以有毒的药物来治疗如毒疮类似的难以医治或者迁延不愈的病症;现多喻利用一种不良事物来反制另一种不良事物,或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语出南宋文学家罗泌(1131年-1189年,字长源,号归愚)《路史·有巢氏》:“‘此毒1天下而人从之,吉。’岐、雷、俞、扁2不惟参苓之养性也,而劫痼攻积3,巴菽、殂葛4犹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5焉。是故,善去兵者,不去兵。” 典出语本唐·神...

阅读全文
中医脉象之紧脉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6-01 | 11 阅读

紧脉属于复合因素的脉象,它具有脉形和力度的变化,紧脉是在张力强亦即弦脉的基础上,加以指下有不稳定感的脉,所以有牵绳转索,左右弹人手之说。 紧脉在早期的医籍例如《内经》中记载的不多,似尚在形成的过程中,例如:“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腹痛、足清、头痛。”(《紊问·五脏生成篇》)按此应为紧脉早期之说解,其主病亦为寒与病说明确是紫脉,但《内经》以肝脉弦,此处青脉之至云云可证其时紧...

阅读全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2 | 10 阅读

平按:①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①“平按”二字为编者所加。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论》。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

阅读全文
血证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16 | 10 阅读

经义《决气篇》帝曰∶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涩同),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调经论》曰∶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气血以并,...

阅读全文
示从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六篇
黄帝内经·素问 | admin | 2025-06-07 | 9 阅读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雷公曰:肝虚、...

阅读全文
《素问》选录之示从容论
黄帝内经·素问 | admin | 2025-05-12 | 9 阅读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炙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步,余真同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脏土水术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