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砒霜" 的结果

找到 260 条相关结果

佛手膏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3 | 32 阅读

《中藏经》卷八:佛手膏 名称: 佛手膏 处方: 乳香(真者,研)半字,硇砂半字(研),麝香1字(研),当归半钱(锉细),黄连1钱(去须称,锉细),白矾半字(飞过,研细),白砂蜜4两(须白砂者佳),青盐1字(光明者,研)。 制法: 上除蜜,先将上7味于乳钵内研烂,同蜜一处拌匀,入新竹筒内,用油纸2-3重,以线系扎定口,勿致水入,放净锅内,添水煮竹筒,自早至午时,破竹筒,倾药;以新绵或重绢...

阅读全文
绿豆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24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绿豆 实际拼音: Lǜ Dòu 来源: 豆科菜豆属植物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以种子入药。 性味: 甘,寒。 归经: 入心、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暑。用于暑热烦渴,疮毒痈肿等症。可解附子、巴豆毒。 用法用量: 0.5~1两,大剂量可用4两,煎服。 备注: (1)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汁候冷...

阅读全文
药王孙思邈(古代中医开创者■三十六名医谱之十)
名医大作 | admin | 2025-05-13 | 24 阅读

[主内容] 孙思邈开创中国医药学史上二十四项成果先河的药王  药王——孙思邈(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晚年隐居于故里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唐代医药学家、道士、“真人”。 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建立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其著世界上第一部...

阅读全文
疟疾脐疗方一
中医脐疗 | admin | 2025-05-23 | 22 阅读

1方(疟疾膏) 【药物】阿魏3克,细辛2.4克,干姜3克,白胡椒3克,肉桂1.5克,白芥子6克,中等大膏药2张。 【制法】共研细末,瓶贮备用。 【用法】用中等大膏药2张,取上药粉1.8克,分撒2张膏药内,每张0.9克。再用斑婺2只,去头、足、壳,压碎,每张膏药放l只。疟疾发作前6小时贴神阙、命门穴,贴24小时后揭下,如第1次未愈,可再贴l次。 【疗效】治疟疾70例,疗效满意。 【出处】《江苏中医...

阅读全文
麻油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1 | 22 阅读

《中国药典》:麻油 实际拼音: Má Yóu 英文名: OLEUM SESAMI 来源: 本品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或棕黄色的澄明液体;气微或带有熟芝麻的香气,味淡。本品与氯仿、乙醚、石油醚或二硫化碳能任意混合,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应为0.917~0.923(附录ⅦA)。折光率应为1.471...

阅读全文
阳虚者冬季温阳莫忘养阴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8 | 21 阅读

随着年龄增加,一些老年人开始气血虚衰,阳气不足,常常会出现怕冷的情况。整天手脚冰凉,全身怕冷,即使是在室内十几度的温度,也要穿着棉袄。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赵长普提醒说:阳虚体质的人,冬季养生既要温阳祛寒,也要养阴补虚,这样才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阴阳消长可补阳 民间谚语有“早上吃姜胜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的说法,这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合理的膳食养生就要遵循“早吃热、晚吃凉”的规...

阅读全文
塞鼻法
自然疗法 | admin | 2025-05-22 | 21 阅读

塞鼻法是将药物研细,加赋形剂制成栓子,塞入鼻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在民间流传颇广,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就收载了近30首塞鼻方。所治病证达十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如用白果、麻黄捣碎塞鼻治疗寒哮;用井水磨陈金墨、灯草蘸塞鼻治衄血;用生半夏饭丸裹塞鼻孔治临产突然晕绝;用蜈蚣与麝香研末包裹塞鼻治小儿天吊等。50年代后,对此法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应用于临床。如用芫花根切碎捣烂塞鼻,治...

阅读全文
《水浒全传》话中医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7 | 21 阅读

近日,重读古典名著《水浒全传》。开卷有“怡”,开卷有“医”,开卷有益。此书既可以作为历史故事来欣赏,也能够管窥北宋时期我国医学发展之一斑,同时又体现出发展着的宋代医学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及其融入。 中医记述时有所见 《水浒全传》共120回,90余万言。本人作了粗略统计,有31回40余处涉及中医。其中,“引首”提及了宋仁宗时发生瘟疫,东京城里城外军民死亡大半。“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和剂局方,自出俸资...

阅读全文
瑶医的特殊病因包括哪些?
瑶医 | admin | 2025-05-27 | 20 阅读

(一)痧气 痧气是瑶族地区一类常见病因,易感于夏秋季节。痧气包括两种,一种是有传染性的,另一种是非传染性的,传染性痧气指感受秽浊不正之气或暑浊之气,而非传染性痧气指感受的暑湿之气。 人体于夏秋二季感受传染性痧气以后常自觉身体酸累疼痛,或胸闷腹痛,或呕吐腹泻等,严重者还会有神志不清等临床表现。感触秽浊不正之气可致腹痛、吐泻,表现为先发吐泻后见腹痛;感受暑浊之气,则先发心腹绞痛而后见吐泻;心昏闷,痧...

阅读全文
龙骨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4 | 20 阅读

《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广济方》:龙骨散 名称: 龙骨散 处方: 当归 白龙骨 干地黄各60克 地榆 阿胶 芍药 干姜各45克 熟艾30克 牛角鳃75克(炙令黄)蒲黄37.5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妊娠,因外伤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食前粥饮调下6克。 备注: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补。 《圣惠》卷五十九:龙骨散 名称: 龙骨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