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瘕" 的结果

找到 20 条相关结果

石瘕_杂病
内科 | admin | 2025-06-05 | 17 阅读

石瘕】语出《灵枢.水胀篇》。本病多因月经期间,寒气入侵,恶血停积所致。主要症状为子宫内有块状物形成,日渐增大;如怀孕状,并有闭经等,以包块坚硬如石,故名。类于子宫肿瘤。...

阅读全文
闭经验方秘方
妇科偏方秘方 | admin | 2025-05-27 | 17 阅读

[通治方] 张锡纯:理冲汤,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疒徵}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服此汤十余剂后,虚证自退;三十剂后,瘀血可尽消。亦治室女月闭血枯。 生黄芪9克 党参6克 于术6克 生山药15克 天花粉12克 知母12克 三棱9克 莪术9克 生鸡内金(黄者)9克用水3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服之觉闷者,减去于术;觉气弱者,减三棱、莪术各3克;泻者,...

阅读全文
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7 | 17 阅读

昆明姚氏医学传承八代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名医辈出。姚氏医学“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地、因人、因时为治疗”,治疗妇科诸疾奉“以血为本,以气为动”为纲领,具有“辨证机要,首重肝脾冲任”、“因证立法,旨在运转机枢”、“详审病因,强调郁火为患”、“熟谙标本,治分层次缓急”、“善用逍遥,循古而有创新”的临证特点,创制有“姚氏新加补血汤”、“四物通经汤”、“七炭止血散”、“外用珍珠散”等,...

阅读全文
妇人门•癥瘕(与男子积聚条参看)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13 | 14 阅读

     癥瘕冷热都是瘀,或因食积或郁怒;     癥者,坚而不移;瘕者,坚而能移。七癥八瘕,经亦不详。虽有蛇、蚊、鳖、肉、发、虱、米等名,偶因食物相感,假血而成形耳,瘕比癥稍轻。其为病所以异于男子者,皆曰产后及经水行时,或饮食生冷,以致脾虚与脏气相结;或七情气郁生痰,皆必挟瘀血而后成形。要知疝瘕、痃癖、石瘕、肠覃、食 、血 、食癥、血瘕,种种不一,尽皆痞块之异名耳。经云∶大肠移热于小肠,小肠移热...

阅读全文
胀论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6-09 | 13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恶有不下者乎”,见《灵枢》卷六第三十五《胀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三。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至“亦刺去其血脉。黄帝曰:善”,见《灵枢》卷九第五十七《水胀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四。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心腹满”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甲乙经》见同上。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何如而胀?岐伯曰:其至大坚以涩者胀。脉之大者,多血少气。涩者,亦多血少气...

阅读全文
水胀—《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七篇
黄帝内经·灵枢 | admin | 2025-05-30 | 13 阅读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冬冬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

阅读全文
水红花子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4-28 | 12 阅读

《中国药典》:水红花子 实际拼音: Shuǐ Hónɡ Huā Zǐ 英文名: FRUCTUS POLYGONI ORIENTALIS 别名: 东方蓼、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直径2~3.5mm,厚1~1.5mm...

阅读全文
闭经调治三法
女性保健 | admin | 2025-05-30 | 11 阅读

虽言“月经不行者,胞脉闭也。”然胞脉之闭,多由肾气虚衰及“经水皆出诸于肾”,或冲任二脉损伤,任脉不通,冲脉不盛,月经难以以时而下。故闭经者其因有三:一则肾气虚衰,二则冲任不调,三则胞宫失常也。此外,也可见肝失调和,疏泄无度,脾虚水精不化,气血不充,血无余所下而致。 肾气虚衰 补肾为先 肾气虚,天癸化生不足,致使任不通,冲不盛,胞脉闭塞。肾气不化,天癸不至,多是原发性闭经的主要原因。若经来后又遇肾...

阅读全文
寒热相移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14 | 11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气”,见《素问》卷十第三十七《气厥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十。自“三阳急为瘕”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下篇。肾移寒于脾,癕肿少气。五脏病传,凡有五邪,谓虚、实、贼、微、正等。邪从后来名虚邪,从前来名实邪,从所不胜来名微邪,从胜处来名贼邪,邪从自起名曰正邪。肾移寒于脾,此从不胜来也。谓肾脏得寒,传与脾脏,致令脾气不行于身,故发...

阅读全文
大黄䗪虫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4-30 | 11 阅读

《镐京直指》卷二:大黄䗪虫丸 名称: 大黄䗪虫丸 处方: 生锦纹、荆三棱、(庶虫)虫、蓬莪术、干漆、元明粉。 功能主治: 腹胀血蛊,先有积块化胀,或石瘕肠蕈,脉实形壮者。 用法用量: 为丸服。 《金匮》卷上:大黄䗪虫丸 名称: 大黄䗪虫丸 别名: 妇科大黄(庶虫)虫丸 处方: 大黄10分(蒸),黄芩2两,甘草2两,桃仁1升,杏仁1升,芍药4两,干地黄10两,干漆1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