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眼丹" 的结果

找到 26 条相关结果

葵子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1 | 18 阅读

《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六:葵子散 名称: 葵子散 处方: 冬葵子30克 石南叶 榆白皮(去木,锉)石韦(去毛)木通(锉)各30克 制法: 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治小儿沙石淋,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次1.5克,用葱白汤调下。 《圣惠》卷五十八:葵子散 名称: 葵子散 处方: 葵子1两,瞿麦1两,木通1两(锉),滑石3两,榆白皮1两(锉)。 制法...

阅读全文
眼丹
五官科 | admin | 2025-05-16 | 17 阅读

眼丹】本病病因,部位等与针眼相同,但病情较重,胞睑可漫肿赤痛,有硬结拒按,甚至伴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阅读全文
眼丹砂膏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4-30 | 14 阅读

《圣济总录》卷一○六:点眼丹砂膏 名称: 点眼丹砂膏 处方: 丹砂(研)1分,干姜(炮,捣)1分,越燕屎(研)1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目珠子卒脱出,并有青翳。 用法用量: 以人乳调,点眼中,每日3次。 《圣济总录》卷一○四:点眼丹砂膏 名称: 点眼丹砂膏 处方: 丹砂(研)半两,蕤仁(去皮)3分,胡粉两棋子大(火上炒)半钱,龙脑(研)半钱。 制法...

阅读全文
眼丹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12 | 12 阅读

《玉案》卷四:点眼丹 名称: 点眼丹 处方: 牙消2钱,麝香5分,朱砂5分,雄黄5分。 制法: 上为细末,瓷罐收贮。 功能主治: 一切头痛,心腹绞痛,及绞肠痧,盘肠气痛,疝痛。 用法用量: 临病以银簪蘸药点两眼内。立时取效。 ...

阅读全文
麦粒肿治疗偏方
五官疾病偏方秘方 | admin | 2025-05-10 | 12 阅读

麦粒肿又名睑腺炎,是眼睑腺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学称之为“针眼”、“眼丹”,表现为睑缘出现局限性红肿硬结,伴有痒感和微痛感。现介绍一验方如下。 组成:当归5克,桃仁5克,川芎10克,牡丹皮10克,夏枯草5克,远志5克,菊花10克。 用法:水煎成100毫升,熏洗患处或做成眼膜,每日1剂,每天2次,连用5天。...

阅读全文
眼丹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09 | 12 阅读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施圆端效方》:凤眼丹 名称: 凤眼丹 处方: 凤眼草(炒)半两,槐角子半两。 制法: 上一处捣为丸,如花球大。 功能主治: 肠风痔。 用法用量: 以薄绵裹,于热坑茵上端坐。1昼夜效。 ...

阅读全文
石莽草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4-21 | 12 阅读

《中药大辞典》:石莽草 出处: 《广西中药志》 实际拼音: Shí Mǎnɡ Cǎo 别名: 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头花蓼、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文山中草药》),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铜草、小红草(《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蓼科植物头花蓼的全草。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蔓延,先端斜...

阅读全文
风毒冲目虚热赤痛
圣济总录 | admin | 2025-05-25 | 11 阅读

论曰风毒冲目之状,睑 赤肿,痒闷难任,隐涩羞明,泪眵交下,见风尤甚。此由脾肺受风,肝经不利,不治则风邪炽盛,传而为热,多致连睑赤烂,宜速洗涤瘀烂,清洁睑肤,兼饵以除风镇肝之药。治风毒冲目,虚热赤痛。甘菊花丸方菊花 决明子 车前子 丹参 防风(去叉) 玄参 蕤仁(去皮) 升麻 黄连(去须)黄芩(去黑心) 大黄(锉炒) 葳蕤 细辛(去苗叶) 甘草(炙锉) 人参(各一两)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

阅读全文
艾灸后溪穴治麦粒肿
针灸常识 | admin | 2025-05-14 | 11 阅读

麦粒肿为眼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医本病称谓颇多,如针眼、眼丹、偷针、土疳、实热生疮等。患病部位均在上下眼睑,多数患处在眼睑外部,少数在眼睑内部,俗称里偷针。笔者采用本法临床验证,收到根治效果。现介绍如下:操作方法:1.取穴方法:后溪穴,握拳,掌心向上,在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凹陷中取之。2.施灸方法:用艾绒捏成麦粒大的艾炷,取左灸右,取右灸左之法,在穴位上行直接灸,待艾炷烧为灰烬,再加一炷...

阅读全文
山草部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02 | 10 阅读

人参:(一)(反藜芦) 味甘微苦,微温,气味颇浓,阳中微阴,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故凡虚而发热,虚而自汗,虚而眩运,虚而困倦,虚而惊惧,虚而短气,虚而遗泄,虚而泻利,虚而头疼,虚而腹痛,虚而饮食不运,虚而痰涎壅滞,虚而嗽血吐血,虚而淋沥便闭,虚而呕逆躁烦,虚而下血失气等证,是皆必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