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虎加人参汤" 的结果

找到 65 条相关结果

《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5 | 20 阅读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1.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

阅读全文
药不亲试终未达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4 | 16 阅读

民国年间,名医王季寅先生作“同是泻药”一文,介绍自己服用泻药的亲身体会,被《经方实验录》转载:1929年4月某日,狂风大作,余因事外出,当时冒风腹中暴疼。余夙有腹疼病,每遇发作,一吸阿芙蓉其疼立止。不料竟不见效,服当归芍药汤加生军一剂,亦不应。时已初更,疼忽加剧,至午夜疼如刀绞,转侧床头,号痛欲绝。黎明家人延医至,针中脘以及各穴,凡七针。行针历五小时,痛始止。据该医云,腹部坚硬如石,针虽止疼一时...

阅读全文
《本经》石膏功效释义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12 | 16 阅读

石膏为《本经》中品。原文: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即为生石膏,生石膏所含的水加热后丢失而成煅石膏。 原文云其辛而微寒,而现在大多认为辛甘大寒。简言之,其差别在于“微寒”与“大寒”,就四气的性质而言,没有差别,但在程度上差别很大。 认为,之所以认为石膏性大寒,与...

阅读全文
痉证的问诊
中医问诊 | admin | 2025-05-22 | 14 阅读

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痉证的发生,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或热灼津液而致痉;内伤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痉。病因虽不同,但导致发痉的病机都是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浩所致。径证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在治疗上,宜详辨外感、内伤及其虚实.外感属实,内伤多虚。治实当祛邪,宜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治...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伤寒论 | admin | 2025-05-14 | 14 阅读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阅读全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伤寒论 | admin | 2025-06-08 | 13 阅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问曰】病有得之...

阅读全文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6-04 | 13 阅读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白虎加黄连阿胶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5-30 | 13 阅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

阅读全文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 | admin | 2025-05-23 | 13 阅读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

阅读全文
知母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4-25 | 13 阅读

《中国药典》:知母 实际拼音: Zhī Mǔ 英文名: RHIZOMA ANEMARRHENAE 别名: 蒜辫子草、羊胡子根、地参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