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疳气" 的结果

找到 112 条相关结果

疳病小儿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 | admin | 2025-06-03 | 20 阅读

疳病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食、大便异常为特征。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其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发病不受季节、地区的限制。病程愈长,病情愈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症、惊、疳四大要证之一。目前发病率有所下降,特别是重症病例已明显减少,但轻症仍常见。重症后期还可...

阅读全文
本草分类•食治门(兽)|猪肉 野猪肉 牛肉 羊肉 马肉 牛乳 狗肉 象肉 虎肉 ... ...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10 | 16 阅读

猪肉猪肉寒中味甘咸,昏神闭血引风痰,四蹄五脏并肠胆,补虚治病还相兼,卵主五癃乳主痫,膏胰润肺补漏岩。猪,水畜也。其味甘美而咸,其气微寒。先入肾,其性暴悍,故食之多者昏神气,闭血脉,弱筋,引风痰动火,令人暴肥,少子。脏疾、心气、疟病、金疮人忌之。养生家不与牛肉、荞麦同食。四足甘寒,补中气,滑肌肤,去寒热,下乳汁,煮汁洗一切疮疽伤挞。悬蹄,即后小爪,性平。主五痔伏热在肠,肠痈内蚀。心,热。主惊邪忧恚血...

阅读全文
蟾蜍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16 阅读

《中药大辞典》:蟾蜍 出处: 《别录》 实际拼音: Chán Chú 别名: 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

阅读全文
吴茱萸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2 | 16 阅读

《中国药典》:吴茱萸 实际拼音: Wú Zhū Yú 英文名: FRUCTUS EVODIAE 别名: 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

阅读全文
龙胆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09 | 16 阅读

《中药大辞典》:龙胆 出处: 《本经》 实际拼音: Lónɡ Dǎn 别名: 陵游(《本经》),草龙胆(《本草图经》),龙胆草(《履巉岩本草》),苦龙胆草、地胆草(《滇南本草》),胆草(《药品化义》),山龙胆(《浙江中药手册》),四叶胆(《广西中兽医药植》),水龙胆(《江苏植药志》)。 来源: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佳。采挖...

阅读全文
芦荟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08 | 16 阅读

《圣济总录》卷十六:芦荟散 名称: 芦荟散 处方: 芦荟 防风(去叉)各15克 白附子(炮)白术 天麻 白芷各30克 丹砂(研)龙脑(研)各4克 制法: 上药八味,捣为细散。 功能主治: 治头风头痛。 用法用量: 每服0.5克,葱白、薄荷茶调下,食后服。 《圣惠》卷六十五:芦荟散 名称: 芦荟散 处方: 芦荟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湿...

阅读全文
绿盐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01 | 16 阅读

《中药大辞典》:绿盐 出处: 《唐本草》 实际拼音: Lǜ Yán 别名: 石绿(《海药本草》),盐绿(《纲目》)。 来源: 为卤化物类矿物氯铜矿的矿石。 原形态: 斜方晶系。晶体柱状或板状,晶面具垂直条纹。又为纤维状、粒状、肾状、致密状之集合体。颜色有美绿色、翠绿色或黑绿色。条痕为苹果绿色。光泽金刚石状或玻璃状。透明至半透明。解理依轴面而完全。断口贝壳状。硬度3~3.5。比重...

阅读全文
草部(一)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5-31 | 15 阅读

 甘草 「释名」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气味」(根)甘、平、无毒。「主治」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

阅读全文
臭牡丹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11 | 15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牡丹 实际拼音: Chòu Mǔ Dān 别名: 矮桐子、大红花、臭枫根、臭八宝、臭芙蓉、矮脚桐 来源: 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om bungei Steud.,以根及叶入药。夏季采叶、秋季采根,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散瘀。根: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高血压病,头晕头痛,肺脓疡。叶:外用治痈疖...

阅读全文
黄连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0 | 15 阅读

《中国药典》:黄连 实际拼音: Huánɡ Lián 英文名: RHIZOMA COPTIDIS 别名: 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