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疱疹病毒" 的结果

找到 72 条相关结果

紫草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2 阅读

《中国药典》:紫草 实际拼音: Zǐ Cǎo 英文名: RADIX ARNEBIAE/RADIX LITHOSPERMI 别名: 硬紫草、软紫草 来源: 本品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Royle)Johnst. 、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 或内蒙紫草Arnebia guttata Bu...

阅读全文
海藻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04 | 22 阅读

《中国药典》:海藻 实际拼音: Hái Zǎo 英文名: SARGASSUM 来源: 本品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Turn.) C. Ag. 或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 (Harv.) Setch. 的干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夏、秋二季采捞,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状: 大叶海藻:皱缩卷曲...

阅读全文
秋季昼夜温差大 警惕“缠腰龙”缠上身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9 | 20 阅读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因为该病在皮肤上表现为带状的红斑和成群的水疱,很有特征,故得此名。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不一定马上发病,病毒进入皮肤末梢神经内,部分病毒持久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细胞中,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再次活动增殖,侵犯胸神经,就会出现条带状的皮疹。如果波及的是面部的三叉神经,皮疹就会出现在眼睛周围,或是位于面部或颈部的一侧。该病...

阅读全文
甘草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6 | 20 阅读

《中国药典》:甘草 实际拼音: Gān Cǎ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

阅读全文
虎杖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7 | 19 阅读

《中国药典》:虎杖 实际拼音: Hǔ Zhànɡ 英文名: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别名: 花斑竹、酸筒杆、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性状: 本品...

阅读全文
杜甫: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17 | 19 阅读

唐代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辗转反侧到同谷。因为穷困潦倒,杜甫只好去山上挖黄精充饥度日。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有言,“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与老少化粮,谓之米铺,亦叫余粮、救穷、就荒草。” 这一日,杜甫收获颇丰,心里很高兴,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黄精》。诗云: “长馋长馋白木柄,我生托予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有一天,杜甫准备食用黄精,忽然听见邻家大嫂急促咳喘。杜甫知道邻家大嫂孤苦...

阅读全文
单纯疱疹外治方
皮肤病偏方秘方 | admin | 2025-06-01 | 18 阅读

单纯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感染。中医称为热疮,多由外感风热毒邪阻于肺胃,蕴蒸肌肤而发。此病好发于口唇、鼻孔周围皮肤黏膜交界处,自觉瘙痒,有灼热感。现推荐一则中药外治验方: 取青黛、冰片各等份。两药混合,兑成散剂。使用时局部用生理盐水清洁后,将药粉撒在创面上,两天换药一次。一般用药2~3次后,疮面基本结痂,继续用药可愈。...

阅读全文
中医可解《诗经》卷耳疑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0 | 17 阅读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卷耳》是《诗经》中的第三篇,位置如此靠前,自然是有一番深意的。然而,将《卷耳》读下来,却常有令人疑窦丛生的感觉。 卷耳是什么? 在一般的关于《卷耳》的注释里,常有以下文字:“卷耳:野菜名,今名苍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

阅读全文
冬季常熏艾 老少无疾患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0 | 17 阅读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春夏花未开时采摘,晒干或阴干。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习俗。 中医认为,艾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虚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带下病及皮肤湿疹瘙痒等,用艾制成各种艾条用以烧灸等,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治疗各种寒痛症。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说明居家...

阅读全文
野菊花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1 | 17 阅读

《中国药典》:野菊花 实际拼音: Yě Jú Huā 英文名: FLOS CHRYSANTHEMI INDICI 别名: 野菊、野黄菊、苦薏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