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火眼赤痛" 的结果

找到 8 条相关结果

白栎蔀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5 | 15 阅读

《中药大辞典》:白栎蔀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实际拼音: Bái Lì Bù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白栎果实上带有虫瘿的总苞。 原形态: 白栎,又名:金刚栎,白反栎、栭栎、柞子柴、白斗、枥柴、白柴蒲树。落叶乔木,高达25米。小枝密生灰黄色至灰褐色绒毛。叶互生,革质,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7~14厘米,宽3~7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波状齿,上面被疏星状毛或近于无毛,下...

阅读全文
鳞部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5-23 | 13 阅读

 龙 「释名」龙骨(按本草所称的龙骨,实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包括象、犀牛、马、骆驼、羚羊等)的骨胳化石)。「气味」龙骨:甘、平、无毒。龙齿:涩、凉、无毒。「主治」龙齿:大人惊,心下结气,镇心,安神。龙骨:1、健忘。用白龙骨、远志,等分为末,每服一匙,饭后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2、梦遗。用龙骨、远志,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莲子汤送下。3、暖精益阳。治方同上,但不...

阅读全文
《删补名医方论》洗刀散
删补名医方论 | admin | 2025-06-10 | 12 阅读

治风热上攻,火眼赤痛,聚生云翳,外障遮睛。 【组成】防风一钱 石膏一钱 滑石一钱 归尾一钱 赤芍八分 羌活八分 荆芥五分 黄芩五分 连翘五分 川芎五分 桔梗五分 麻黄五分 白朮五分 大黄五分 芒硝五分 独活五分 元参五分 木贼五分 菊花五分 白蒺黎五分 蝉退五分 草决明五分 薄荷四分 栀子四分 蔓荆子四分 细辛三分 甘草三分 加清茶叶五分 水煎服。 【注】目之病内障者,昏暗不明而不肿痛,得之于内七...

阅读全文
菜部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5-14 | 12 阅读

 韭 「释名」草钟乳、起阳草。「气味」韭:辛、微酸、温、涩、无毒。韭子:辛、甘、温、无毒。「主治」1、胸痹急痛(痛如锥刺,不能俯仰,自汗)。用生韭或根五斤,洗净捣汁服。2、阴阳易病(男子因房事不慎,引起阴部肿大,小腹绞痛,头重眼花)。用鼠尿十四粒、韭根一大把,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3、伤寒劳复(按: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治方同上。4、喘息...

阅读全文
土黄连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4 | 11 阅读

《中药大辞典》:土黄连 出处: 《滇南本草》 实际拼音: Tǔ Huánɡ Lián 别名: 鸡足黄连(《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三颗针(《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九莲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茎叶。 原形态: ①九莲小檗,又名:石妹刺(《滇南本草》),蚝猪刺。 常绿灌木,高至2米。小枝微有棱,幼时带黄色,次年黄灰色或黄褐色。小枝具刺,刺坚硬,3分叉,长1~3厘米。叶...

阅读全文
南瓜藤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08 | 10 阅读

《中药大辞典》:南瓜藤 出处: 《本草再新》 实际拼音: Nán Guā Ténɡ 别名: 番瓜藤(《本草再新》),盘肠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茎。夏、秋季采收。 性味: 《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肺,和胃,通络。治肺结核低热,胃痛,月经不调,烫伤。 ①《本草再新》:"...

阅读全文
黄瓜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8 | 9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瓜 实际拼音: Huánɡ Guā 别名: 胡瓜、勤瓜、王瓜、刺瓜、[黄瓜藤、黄瓜秧、黄瓜霜] 来源: 葫芦科黄瓜Cucumis sativus L.,以果、藤、叶入药。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 种子含多种氨基酸:β-吡唑丙氨酸(B-Pyrazolyalalanine.C[XB]6[/XB]H[XB]9[/XB]O[XB]2[/XB]N[...

阅读全文
黄瓜霜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7 | 8 阅读

《中华本草》:黄瓜霜 实际拼音: Huánɡ Guā Shuānɡ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皮和朱砂、芒硝混合制成的白色结晶性粉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uus L. 采收和储藏:将成熟的果实剐去瓜瓤,用朱砂、芒硝各9g,两药和匀,灌入瓜内,倒吊阴干,待瓜外出霜,刮下晒干备用。 原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枝伸长,有纵沟及棱,被白以硬糙毛。卷须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