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滑涩" 的结果

找到 76 条相关结果

对待
诊断 | admin | 2025-06-05 | 20 阅读

【对待】将种类繁多的脉象,按其相对的性质进行执简驭繁的归类方法。如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八脉作为辨脉的纲领,以辨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和顺逆。其中,浮和沉、迟和数、大和小、滑和涩、虚和实等,均为相对待的。...

阅读全文
《脉诊》选录之辨阴阳大法第九
脉经 | admin | 2025-06-08 | 19 阅读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人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脉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缓而长者脾也。”)是阴阳之脉也,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阅读全文
《濒湖脉学》脉诀考证
濒湖脉学 | admin | 2025-05-16 | 19 阅读

脉诀非叔和书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脉非一道,今世惟守寸、关、尺之法,所谓关者多不明,独俗传脉诀,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乃能直指高骨为关。然世之高医,以其书赝,遂委弃而羞言之跋郭长阳书。东阳柳贯曰:王叔和撰《脉经》十卷,为医家一经。今脉诀熟在人口,直谓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晋时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伪托,以便习肄尔。朱子取其高骨为关之说,不知其正出《脉经》也。庐陵谢缙翁曰:今称叔和脉诀,不知起于何时。...

阅读全文
腹痛的艾灸疗法
中医艾灸 | admin | 2025-05-13 | 17 阅读

技术一 艾灸穴位:神阙、气海、关元、水分、三阴交、天枢(双)、阴陵泉(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腹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手足不湿,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沉紧。 技术二 艾灸穴...

阅读全文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admin | 2025-06-01 | 16 阅读

《四圣心源》简介暨目录   《四圣心源》是清·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的医书,又名《医圣心源》。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自叙                  阳湖张...

阅读全文
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1 | 16 阅读

①“阴阳大论”,萧本原缺。今据仁和寺本补。平按:此篇自“伤肿”上残脱,篇目亦不可考。故自“黄帝曰”以下至“痛形”,谨依《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补入。自“伤肿”以下至末,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七,惟编次小异。编者按:此篇萧本原缺篇名及自篇首至“伤肿”一段,今自仁和寺本补齐。凡增补部分均以今本《素问》、《甲乙经》校勘,并依萧氏体例记于“编者按”之后。黄帝问于岐伯曰:阴阳...

阅读全文
黑米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12 | 16 阅读

黑米的功效 米所含锰、锌、铜等无机盐大都比大米高1~3倍;更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强心甙等特殊成分,因而黑米比普通大米更具营养。 多食黑米具有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滑涩补精之功,对于少年白发、妇女产后虚弱,病后体虚以及贫血、肾虚均有很好的补养作用。 黑米的作用 黑米中含膳食纤维较多,淀粉消化速度比较慢,血糖指数仅有55(白米饭为87),因此,吃黑米不会像吃白...

阅读全文
中医察舌辨证歌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6-02 | 15 阅读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辨舌津液,润燥滑涩。润多正常,湿厚属湿。润而多津,滑苔之色。涩又浮粗,燥则津劫。 有神无神,别在荣枯。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枯无血色,正气...

阅读全文
《素问·阴阳应象论》的养生要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9 | 15 阅读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油,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阅读全文
诊脉•形色脉相应总诀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1 | 14 阅读

形健脉病患不久,形病脉健亦将危。假如健人诊得浮紧而涩,似伤寒太阳经病脉,其人虽未头痛发热恶寒,此则不久即病,病即死也,谓之行尸。又如十五动一止一年殂,其人虽未病,期应一年,病即死也。病患脉健者,假如形容羸瘦,精神枯槁,盗汗不食,滑泄不止者,劳损之症,而脉反见洪健者亦死。色脉相生病自已,色脉相胜不须医。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盖四时之色,仍以从前来者为实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