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溺水" 的结果

找到 35 条相关结果

惊悸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4 | 21 阅读

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心中惊悸。脉必大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夫惊悸即动悸也。动之为病。惕然而惊。悸之为病。心下怯怯。如恐人捕。皆心虚胆怯之所致也。又曰。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怔忡、惊悸、健忘三症。名异而病同。又云。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如有欲厥之状。有时而厥者是也。属血虚。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盖人之所主者心。心之养者血。心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肇端也。一人闻声即惊。医者令病...

阅读全文
经典杂病派为医门定法律的喻嘉言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7 | 16 阅读

喻昌(1585-1664),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人。初治举子业,明崇祯中选贡生入京,未几清兵入关,遂隐于禅学,又出禅攻医,往来于南昌与靖安之间,清初又移居江苏常熟。医名颇盛,为清初著名医家。他一生对《伤寒论》《金匮》有深入研究,所著之书论理透彻,文章流畅,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 明末清初,理学之风逐渐衰落,实用之学复兴,喻氏受其影响,学说具有新意,...

阅读全文
三棱针疗法
器具技法 | admin | 2025-05-22 | 16 阅读

三棱针即古代“九针”中的锋针,是用于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刺络法”,亦称“刺血络”。 【操作方法】 一、针具 三棱针一般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针具使用前应先行高压消毒,或放入75%酒精内浸泡20~30分钟。施术前在局部皮肤用含2%碘酒棉球进行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脱碘。 二...

阅读全文
会阴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18 | 16 阅读

会阴 Huìyīn《针灸甲乙经》 会阴-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 【主治】昏迷,癫狂,惊痫,小便不利,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配伍】配神门治癫狂痫;配水沟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

阅读全文
中国古代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
推拿文化 | admin | 2025-04-29 | 16 阅读

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起源 在远古时代,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疗法。 先秦时期 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

阅读全文
民间医学派之铃医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2 | 15 阅读

铃医,又称串铃医、走方医,他们都是周游四方、负笈行医的民间医生。他们有一整套的行话。他们手持一铁器,形如环盂,其中空,置有铁丸,周转摇之,即为串铃,亦叫虎刺。手持药囊叫无且囊,针叫铍针,有小袋叫罗星袋,有小尺叫分脉尺,有药点之镜叫语魅,有马口铁小筒,用以取牙,叫折脆,所作伪药皆叫何兼,买草药叫夹草,持竿布卖膏药叫货软,作道妆僧服叫游方,用针叫挑红,用刀叫放红,撮痧叫标记,艾火叫秉离,水调叫填冷,...

阅读全文
蟾酥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1 | 15 阅读

《中国药典》:蟾酥 实际拼音: Chán Sū 英文名: VENENUM BUFONIS 别名: 蛤蟆酥、蛤蟆浆、癞蛤蟆酥 来源: 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性状: ...

阅读全文
脏腑•脏腑条分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9 | 14 阅读

心,君脏也,神明居焉。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着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恒相同。赤色。小理者,心小,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粗理者,心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无(骨曷)(骨亏)[hé yú]①者,心高,心高则满于肺中, 而善忘,难开以言。(骨曷)(骨...

阅读全文
疮毒门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5-11 | 14 阅读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 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疔疮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 瘰疬: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天池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灸百壮)肩井(随年壮)手三里。 痈疽发背:肩井委中,又以蒜片贴疮上灸之,如不疼,灸至疼;如疼,灸至不疼,愈多愈好。 溺水死者,经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 狂犬咬伤人:即灸咬处疮上。...

阅读全文
回生丹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4-27 | 14 阅读

《万病回春》卷六:回生丹 名称: 回生丹 处方: 大黄500克(为末)苏木60克(锉,用河水1升,煎取汁600毫升)红花90克(炒黄色,入好酒1升,同煮三五滚,取汁)黑豆200克(煮熟,取汁600毫升)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苍术(米泔浸)香附米 乌药 玄胡索 桃仁(另研)蒲黄 牛膝(去芦)各30克 白芍(酒炒)甘草 陈皮 木香 三棱 五灵脂 羌活 地榆 山萸(酒浸,去核)各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