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湿食" 的结果

找到 33 条相关结果

中医的读与用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7 | 22 阅读

唐代大诗人陆游有两名极富哲理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在躬行。”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单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也极力强调把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互相印证,即可检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又可以使实践知识得到更深一步的科学说明,他的名著《昆虫草木略》就是这样写成的。他说,农民熟识田野生物,但不通晓书本的意思,读书人通晓书本之意,却又不晓田野之物,所以必须实地观察生物,再...

阅读全文
立秋之后 祛除夏季湿邪正适宜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5 | 20 阅读

立秋过后,闷热燥湿的天气有所缓解。可是,炎热的夏季虽走,但我们身体多多少少被湿邪入侵。湿邪滞留体内,难免作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大便稀溏、不思饮食、皮肤湿疹等都可能是湿邪入侵的表现。不妨在立秋之后,利用一些食物的除湿特性,祛除夏季留在体内的湿邪。 利水祛湿类 有利水作用的常用食物有绿豆、赤小豆、冬瓜、黄瓜、西瓜等。 绿豆 除了利尿作用外,还可清热解毒。最简单的食用方法是熬制成绿豆汤,不要去皮,...

阅读全文
春雨纷纷谨防湿邪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4 | 20 阅读

专家说,过于干燥的空气对人体有害,相对地,过于潮湿的空气也让人体由内到外都有不适反应。 一定湿度的空气本是正常空气,也是正常人所需要的。理论上说,“湿”应出现在长夏(夏秋之际)。夏秋之交,天热下降,地湿氤氲熏蒸,水汽上腾,到处充斥着潮湿。我国许多地区清明节前后湿气来得非常重,需要提防湿气致病。 一些脾虚、阳气不足的人容易受湿气侵犯,成为“湿邪”。湿气会犯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还会腹泻。 注意以...

阅读全文
杂病(续增治法 之)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5-16 | 16 阅读

◎风:大率主血虚气虚,火与湿多痰。 中风:神阙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髎皆可灸之以疏风,针之以导气。 ◎寒:见伤寒。 阴寒及陷下脉绝者,宜灸之。 ◎发热:有寒潮热,烦热,往来热。 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以导气。 热无度汗不止:陷谷以泄热。 ◎腹痛:有虚实,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宿食,疮,痧,疝。 实痛宜泻:太冲太白太渊大陵三阴交。 邪客经络,药不能及,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积聚癥瘕杂虫论第十八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14 | 16 阅读

积聚、癥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积或聚,或癥或瘕,或变为虫,其状各异。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为病缓者,有为病速者,有疼者,有痒者,有生头足者,有如杯块者,势类不同。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虫者,乃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虫有九,其名各不同...

阅读全文
立秋过后 用膳食赶走三伏带来的湿邪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8 | 16 阅读

8月8日立秋,立秋过后,闷热燥湿的天气有所缓解。可是,炎热的夏季虽走,但我们身体多多少少被湿邪入侵。湿邪滞留体内,难免作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大便稀溏、不思饮食、皮肤湿疹等都可能是湿邪入侵的表现。 不妨在立秋之后,利用一些食物的除湿特性,赶走三伏带来的湿邪。 利水祛湿类 有利水作用的常用食物有绿豆、赤小豆,冬瓜、黄瓜、西瓜等。 绿豆除了利尿作用外,还可清热解毒。最简单的食用方法是熬制成绿...

阅读全文
春季除湿四妙招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3 | 15 阅读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但却有不少人总是感觉自己精神不振、身体沉重、没有食欲、大便黏腻、头晕脑胀、昏昏欲睡、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等,这很可能是身体里的湿气在作怪。 湿,有两种,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外湿),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内湿)。现代人贪凉、熬夜、不爱运动,脾胃越来越虚,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 凡有内湿的人,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里应外合...

阅读全文
热阵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10 | 14 阅读

四味回阳饮: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人参(一、二两) 制附子(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炮干姜(二、三钱)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六味回阳饮:治阴阳将脱等证。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制附子(二、三钱) 炮干姜(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 四、五钱或...

阅读全文
《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
温热论 | admin | 2025-05-27 | 14 阅读

【概论】 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序也。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皆不正之乖气也。病自外感,治从阳分, 若因口鼻受气,未必恰在足太阳经矣。大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发热咳喘。口鼻均入之邪,先上继中,咳喘必兼呕逆、瞋胀,虽因外邪,亦是表中之里。设宗世医发散阳经,虽汗不解,幼稚质薄神祛,日期多延,病变错综。兹以四气常法列左。【春温】 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

阅读全文
菜油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2 | 14 阅读

茶油的功效: 茶树是宝,经加工后,不仅可作烹调油,还有很多好处,《农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茶油可润燥、清热和利头目;《农政全书》中有茶油可疗痔疮、退湿热的记录;《纲目拾遗》说,茶油可润肠、清胃和解毒杀菌。 在中国民间产茶油的地方,产妇坐月子时,还会喝用茶油煮的鲫鱼汤。另外,茶油对头发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养护作用。 《随之居饮食谱》这样说茶油,“茶油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