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浮沉大小" 的结果

找到 8 条相关结果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admin | 2025-06-01 | 17 阅读

《四圣心源》简介暨目录   《四圣心源》是清·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的医书,又名《医圣心源》。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自叙                  阳湖张...

阅读全文
浮沉大小
四圣心源 | admin | 2025-05-27 | 12 阅读

五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

阅读全文
《濒湖脉学》缓
濒湖脉学 | admin | 2025-06-07 | 11 阅读

缓 阴缓脉:去来小驶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和。如微风轻飐柳梢。滑伯仁。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其时。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阅读全文
《内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23 | 11 阅读

《内经》在脉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后世的脉学是《内经》脉学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脉法是医经一派的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的医经。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脉学的探索和成就流传了下来。《内经》所载录的脉法内容尽管并不很统一系统,但非常丰富,它代表了起源和初步发展两段时期的具体内容,尽管方法形式内容多样,但有一个中心就是以阴阳学说做为认识方法,并以脉做为表达阴阳学说的实践,从...

阅读全文
诊脉方法之治神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22 | 9 阅读

神是医者的理性认识能力,中医学对此非常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指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日治神。”将治神置于习医的首要位置上。习医尚且如此,脉诊亦不能例外。知识可分为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两类,而言传知识叉须通过意会才能理解。神是理性认识能力,自然也属于意会知识,因此有时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对此陈士铎曾深有感触地说:“心可意会,非笔墨能绘画耳。”丽脉诊又是认识的回归过程,即是在已形成的理性...

阅读全文
虚损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16 | 7 阅读

经义《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阅读全文
各种脉象的程度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16 | 7 阅读

各种脉象在实际表现时都有个程度问题。如前所述正常脉象都可以有浮沉、大小、力度大小等表现,当然这种变化在程度上是轻的不能达到病脉的程度。而且是有条件的,比如瘦人脉浮,肥人脉沉之类,不具备这些条件当然是不行的。对于这种性质的问题可以从《内经》等书论述的季节脉上得其端倪。 1、从季节脉看脉象的程度和性质《索问》、《难经》等书一再提出季节脉,实际它不但是单纯论述季节对人体的影响和脉象的变化,它涉及的面是...

阅读全文
十问篇(九)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19 | 6 阅读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上十问者,乃延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施误治耳。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学人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