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津门" 的结果

找到 14 条相关结果

岭南罗氏妇科立足岭南走向世界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6 | 22 阅读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百年,薪火传灯,枝繁叶茂。崇文尚德重教,继承与创新并重。 发展与传承脉络 岭南罗氏妇科起源于广东地区,发源于清末,创始人罗棣华早年是晚清儒生,先在家乡佛山南海西樵山行医,以儒通医,后参加北伐,退役后在广州设医馆,以医为业,擅长于温病与妇人病,有妇科验方留存。 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幼承庭训,博览群书,精研古籍,勤于临证,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传于后人。他早年既得家传,亦接受系统的中...

阅读全文
津沽疮疡学术流派传承与创新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0 | 16 阅读

天津作为中国较早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凭借着河海联运的优势地位,积累和沉淀出海河文化带独特的地域文化。津沽疮疡学术流派即创始于此,至今历时一百三十余载,历经五代人,以中医内外结合方法治疗各种疮疡类疾病为主,兼治外科杂症,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天津及周边地区地域特色的、疗效肯定的疮疡治疗体系,并迸发出勃勃生机。 学派源流 津沽疮疡学派起源于清末民初津沽地区,此时中国政局动荡,外忧内患严重,天...

阅读全文
《医林改错》上卷 气血合脉说
医林改错 | admin | 2025-05-19 | 15 阅读

脉之形,余以实憎告后人。若违心装神仙,丧灭良评论,必遭天诛。气府存气,血府存血。卫总管由气府行周身之气,故名卫总管;荣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故名荣总管。卫总管体厚形粗,长在脊骨之前,与脊骨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筋骨长。即周身气管;荣总管体薄形细,长在卫总管之前,与卫总管相连,散布头面口肢,近皮肉长,即周身血管。气在气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也。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使气之动转也;血自...

阅读全文
《医林改错》上卷 隔下逐瘀汤所治症目
医林改错 | admin | 2025-06-01 | 14 阅读

隔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后:积块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亦不议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今请问在肚肠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给者,燥粪也。积块日久,饮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

阅读全文
香榧巧生西施眼 沉鱼化作西施舌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28 | 14 阅读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亭台依旧、夕阳西下、春残花落、家燕归来,司空见惯的意象中,抒发了作者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充满了哲理意味。《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本意为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

阅读全文
《医林改错》下卷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
医林改错 | admin | 2025-05-20 | 13 阅读

胞侄作砺而来京,见脏腑图记问曰:伯父所绘之图,经络是气管,皆本于卫总管,由卫总管散布周身,是周身经络通连,并非各脏腑长两经。侄思古人若不明经络,何以张仲景著伤寒,按足六经之现症,立一百一十三方,分三百九十七法,其方效著颇多?侄不解其理。余曰:尔看其首篇,细心研究,便知其方效论错之理。如首篇论足太阳膀胱经,为寒邪所伤,则令人头疼、身痛、项强、发热、恶寒、干呕、无汗,用麻黄汤治之;若诸症如前而有汗,是...

阅读全文
《医林改错》上卷 亲见改正脏腑图
医林改错 | admin | 2025-06-05 | 12 阅读

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绘于其后。计四十二件。左气门、右气门两管归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转出横行后接卫总管。心长在气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与肺叶上棱齐。肺管至肺分两权,入肺两叶,直贯到肺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

阅读全文
《医林改错》下卷 瘟毒吐泻转筋说
医林改错 | admin | 2025-05-18 | 12 阅读

上吐下泻转筋一症,古人立名曰霍乱,宋朝太医院立方,名曰局方,立藿香正气散以治之。以邪气伤正气之病,反用攻伐正气之药,岂不愧大医之名!至我朝道光元年,岁次辛巳,瘟毒流行,病吐泻转筋者数省,京都尤甚,伤人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帑施棺,月余之间,费数十万金。彼时业医者,有用参朮姜附见效者,便言阴寒;有用芩连栀柏见效者,则云毒火。余曰:非也,不分男女老少,众人同病,乃瘟毒也。或曰:既是瘟毒,姜附熬,芩...

阅读全文
《医林改错》上卷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
医林改错 | admin | 2025-05-13 | 11 阅读

欲知脏腑体质,先明出气、入气、与进饮食之道路。古人谓舌根后名曰喉,喉者候也,候气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喉之后名曰咽,咽音咽也,咽饮食人胃,即胃管上口是也。谓咽以纳食,喉以纳气,为千古不易之定论,自灵素至今四千年来,无人知其错而改正音,如咽咽饮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气之出入一节、殊欠明白。不知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权,入肺两叶,每权分九中权,每中权分九小权,...

阅读全文
紫贝高为云外阙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3 | 10 阅读

贝子,又名紫贝、文贝、贝齿,为腹足纲宝螺科螺类生物,紫贝则是这科类生物的通称。紫贝味咸、性平,入脾、肝经,有清热、平肝、安神、明目之功效,可治热毒目翳、小儿斑疹入目、惊惕不眠等。 紫贝是中国上古时期的“货币”中价值最高者,对诗文亦影响深远。梳理优秀诗例,感觉大多较早见于诗坛,大家笔下尽显华贵之气。如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罔瑇瑁,钩紫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