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的结果

找到 6 条相关结果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要略 | admin | 2025-05-30 | 14 阅读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

阅读全文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一)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22 | 10 阅读

在病理方面古脉学亦多是以辨析的方法论述有关主病的,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错举”脉证种种变动以说明主病与病机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徼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惧不夺者,新病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朗厥也、沉细数数者寒也,浮而散者为朐仆。”“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按当依《太...

阅读全文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要略方论 | admin | 2025-05-22 | 10 阅读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

阅读全文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四)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17 | 10 阅读

从预后(生死)脉中亦反映出对病机的关系,例如《内经》于脉是最重胃气,认为无胃气的脉是死脉,凡季节脉与五脏脉、六经脉等无胃气即是死脉,换句话说就是失去柔和和过分刻露的有关脉象,例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等等,这实际上是个脉形程度变化问题。亦有从脉的盛虚至数的程度变化以定死证的。如《内经》一再提出的人迎、脉口盛大躁数等情况,以分证的轻重位置的方法,至其极端名为关或格则为死证。 又代脉若干动一止几脏无...

阅读全文
《脉经》收集古代文献的意义
脉经 | admin | 2025-05-21 | 9 阅读

《脉经》在编撰过程中收载并编集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内经》以下的经典和名家所遗。例如第一卷的“平脉早晏法”出自《素问·脉要精微论》,第三卷每篇各段之后注名新撰为王叔和所撰,注明《素问》、《针经》、“张仲景”的是编集各书而成。第六卷分论五脏六腑脉证等,亦是收集《内经》、仲景等书编撰而成,第五卷收集的仲景脉法见于现传世之《伤寒论》中“平脉法”篇,具有纲领性。文为:“问日: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阅读全文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二)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16 | 9 阅读

用对比的方法辨脉和病机在古脉学中尤为常见,这可能是与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基础是阴阳有关。因为二分法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是表现得突出的,脉诊亦不例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晦仆。”“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紊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盛滑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