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气秘" 的结果

找到 63 条相关结果

中医方剂的诗意命名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2 | 17 阅读

中医方剂浩如繁星。在中医药学史上,一些方剂既有效实用,其名亦充溢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展现出异彩纷呈的美感,堪称神来之笔,令人赏心悦目。 众所周知,早年的中医方剂命名或取义于主要药物,或取义于药味数量,或取义于主治病证等。后来,一些中医方剂逐渐有了另类的“芳名”,其特点是彰显医理、形象生动、构思精妙、意蕴优美。 “舟车丸”为泻下药,用“舟车”命名,形容其药效,如顺流而下之舟楫,...

阅读全文
果部
雷公炮制药性解 | admin | 2025-05-17 | 16 阅读

 陈皮 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肺肝脾胃四经。主下气消食,化痰破结,止呕咳,定霍乱,疗吐泻,利小便,通五淋,逐膀胱留热,杀寸白诸虫,核治腰痛疝痛,叶治乳痈胁痈,肉能止渴,多食令人气逆生痰。去白者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微炒用,产广中,陈久者良。按∶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

阅读全文
1956年,我成为北中医首届大学生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5 | 16 阅读

1956年,时任卫生部部长助理郭子化在北京中医学院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 北中医第一届学生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 1956年我高中毕业,时值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市分别成立中医学院并开始招生,按照当时全国统一高考计划,我报名应试,幸运地被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简称“北中医”)录取,历经6年寒窗苦读,于1962年顺利毕业。这两张照片,分别记录了1956年北中医开学典礼及第一届学生上课...

阅读全文
小儿门(附∶小儿病机)•痘证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5 | 15 阅读

痘证不过气血毒,毒乃胎家淫火食秽,停蓄脏腑,生后啼声一发,悉归命门。遇岁火运,时行传染∶或冬暖遇春夏而发;或因伤寒热病失汗,下而变成∶或因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发;或因跌仆惊恐蓄血而发,发则命门火动,煎熬左肾,夹脊逆流自头额而下克丙火,不聚于面,令散四肢,所禀气血实则胜毒,为顺;气血虚则毒胜,为逆;气血与毒相等则险。凡言顺者,不必药治;逆者,治之无效;险者,必用药救。首尾一十二日间。除初热三日不算,...

阅读全文
气秘效丸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4-29 | 15 阅读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款气秘效丸 名称: 款气秘效丸 处方: 苦葶苈2两(纸衬炒紫色,别研为细末),桑根白皮(炙黄,锉)3钱,马兜铃根(去土)1两,麻黄(去根节)1分。 制法: 上除葶疬外,余为末,再入葶苈研,拌令匀,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胃气虚,触冒风寒,短气喘促,眠睡不得。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秘效丸”。 ...

阅读全文
针灸•附∶杂病穴法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2 | 14 阅读

针家以起风废瘫痪为主,虽伤寒内伤,亦皆视为杂病。《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后背足太阳。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杂病随证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十二原穴与八会穴,皆经络气血交会之处。别即阳别,乃阳交穴也。前论颇详。脏腑俞募当谨始:五脏六腑之俞,...

阅读全文
便秘的推拿疗法
百病推拿 | admin | 2025-05-26 | 14 阅读

   【概述】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可见于多种疾病,主要由于津液干涸,大肠传导失常,粪质干燥坚硬所致。 便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根据致病因素与临床表现,可分为实秘与虚秘。实秘包括热秘与气秘,是因为肠胃积热和气机淤滞所致,前者兼见腹部胀满,小便短赤,口干口臭,身热心烦;后者兼见嗳气频作,胁腹痞满等。虚秘包括气虚、血虚、阴虚,是因气血亏虚和阴寒凝滞所致,气虚者兼见疲...

阅读全文
便秘辨证食疗方
中医食疗 | admin | 2025-05-25 | 14 阅读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通常两三天不大便,或有便意但排便困难,大便往往干燥。便秘日久,常常会引起腹胀、腹痛、头晕、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症,并易继发痔疮、肛裂等病。 中医认为,便秘不仅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有关,而且与脾胃的升降纳运、肾的温化功能失常有关。中医古今病名很多,有“阳结”、“阴结”、“虚秘”等,病因多由于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老年体虚等导致大肠功能失常所致。 便秘的分型 在...

阅读全文
黄芩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6 | 14 阅读

《伤寒论》:黄芩汤 名称: 黄芩汤 别名: 黄芩芍药汤(《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 处方: 黄芩6克 芍药6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功能主治: 清热止利,和中止痛。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 备注: 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

阅读全文
脏腑•脏腑条分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9 | 13 阅读

心,君脏也,神明居焉。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着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恒相同。赤色。小理者,心小,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粗理者,心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无(骨曷)(骨亏)[hé yú]①者,心高,心高则满于肺中, 而善忘,难开以言。(骨曷)(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