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正柴胡饮" 的结果

找到 24 条相关结果

正柴胡饮
中药方剂(S-Z) | admin | 2025-05-23 | 23 阅读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正柴胡饮 名称: 正柴胡饮 处方: 柴胡3~9克 防风3克 陈皮4.5克 芍药6克 甘草3克 生姜3~5片 药理作用: 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 《中医杂志》1986(2):58,对正柴胡饮进行拆方、组方,以及各构成药味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影响的实验,证明全方有效,单味药仅芍药有作用,全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都能明显削弱全方效应。方中诸药关系复杂,无作用的二药相加可有...

阅读全文
家中常备的药品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9 | 17 阅读

1、感冒类药物: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和暑湿三种类型。由于疾病类型不同,选用的药物也就大不一样。 针对风寒型感冒的治疗,应以辛温解表及宣肺散寒为主。一般常备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软胶囊等。对于风热型感冒,应以辛凉清解及肃肺泻热为主,常备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颗粒、夏桑菊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银柴合剂、清热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对于暑湿感冒,则应当解表祛暑、化湿和中,如藿香正...

阅读全文
柴胡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12 | 15 阅读

《中国药典》:柴胡 实际拼音: Chái Hú 英文名: RADIX BUPLEURI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性状: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

阅读全文
不同感冒的食疗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0 | 13 阅读

1、风寒感冒 秋冬发生较多。常见症状是发热、无汗、头疼、四肢酸疼、鼻塞流清涕等。中医治疗一般以辛温解表为主,可选用的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等。除对症治疗,采用食疗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香菜葱白汤:香菜15克,葱白15根,生姜9克。将香菜、葱白、生姜洗净、切碎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去渣取汁饮服即可。此汤功效可发表散寒。每日2次,连服2~3日。 2、风热感冒 常见症状是:喉咙...

阅读全文
柴胡制剂使用有禁忌
中药禁忌 | admin | 2025-05-29 | 11 阅读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功效。广泛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等症。临床上以柴胡为主的制剂也日益增多,如正柴胡饮胶囊、柴胡滴丸、小柴胡颗粒、大柴胡颗粒、柴胡舒肝丸等。但是,柴胡制剂在使用过程中也有配伍及用药禁忌等。 柴胡中含有槲皮素,槲皮素为五羟基黄酮类,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酚羟基和5-OH、4-酮基结构,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

阅读全文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09 | 10 阅读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五味异功散(补四) 六君子汤(补五)团参散(小十)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四物汤(补八) 五物煎(新因三)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五福饮(新补六)理中汤(热一) 人参理中汤(热一)七福饮(新补七) 温胃饮(新热五)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胃关煎(新热九)理阴煎(新热二)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独参汤(补三五) 生脉散(补五六)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养中煎(新热四)茯神...

阅读全文
疟疾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18 | 10 阅读

经义《疟论》帝曰∶夫咳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帝曰;何气使然?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

阅读全文
瘟疫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16 | 10 阅读

经义《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热论篇》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

阅读全文
肿胀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05 | 9 阅读

经义《腹中论》帝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病有复发者,何也?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经脉篇》曰∶足太阴虚则鼓胀。胃中寒则胀满。《水胀篇》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帝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

阅读全文
腰痛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01 | 9 阅读

经义《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缓甚为折脊。《五癃津液别篇》曰∶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本神篇》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经脉篇》曰∶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