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毒" 的结果

找到 169 条相关结果

保健类药茶之清热泻火茶(十)
中医药茶 | admin | 2025-05-06 | 22 阅读

1、菇耳茶。 原料:山慈菇1g、苍耳草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解毒。 用途:痈疽疔肿;恶疮;黄疸。 2、菇淡茶。 原料:山慈菇1g、淡菜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解毒利咽。 用途:慢性咽炎;口臭。 3、土茯苓茶。 原料:十茯苓5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解...

阅读全文
轻粉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13 | 20 阅读

《中国药典》:轻粉 实际拼音: Qīnɡ Fěn 英文名: CALOMELAS 来源: 本品为氯化亚汞(Hg2Cl2)。 性状: 本品为白色有光泽的鳞片状或雪花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遇光颜色缓缓变暗。无臭,几乎无味。 鉴别: (1)本品遇氢氧化钙试液、氨试液或氢氧化钠试液,即变成黑色。 (2)取本品,加等量的无水碳酸钠,混合后,置干燥试管中,加热,即分解析出金属汞,凝集在...

阅读全文
调理丸
中药方剂(S-Z) | admin | 2025-05-21 | 19 阅读

《便易经验集》:调理丸 名称: 调理丸 处方: 槐米4两,川萆薢4两,白藓皮3两,耳子2两,连翘2两,地肤子2两,胡麻仁2两,金银花3两。 制法: 上共炒磨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杨毒结毒,遍身头面,鱼口便毒,红赤疼痛甚极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早、晚以土茯苓5钱煎汤送下。先服梅毒方,后服此方。 注意事项: 忌食茶茗。 ...

阅读全文
忽布筋骨草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19 阅读

《中药大辞典》:忽布筋骨草 出处: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实际拼音: Hū Bù Jīn Gǔ Cǎo 别名: 白毛夏枯草(《西藏常用中草药》),轮花筋骨草(《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生斗尕尔摸(藏名)。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白苞筋骨草的全草。6~7月采,洗净,除去须根,晾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2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基部分枝,具短柔毛。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矩圆...

阅读全文
土茯苓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7 | 19 阅读

《中国药典》:土茯苓 实际拼音: Tǔ Fú Línɡ 英文名: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

阅读全文
疥疮膏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3 | 18 阅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疥疮膏 名称: 疥疮膏 别名: 疥药膏 处方: 木鳖肉1两,风子肉1两,雄黄1两,核桃仁1两,洋硇3钱,硫黄3钱,水银(炙)3钱,人言2钱,川椒5钱,床子5钱,猪脂油7两。 制法: 共捣成膏,每付3钱重。 功能主治: 杀菌消毒。主干疮脓疥,梅毒疥,湿疥,皮肤破烂,脓泡痛痒,流水浸润。 用法用量: 用布裹药烤,搽患处。 注意事项: 忌辛辣...

阅读全文
解毒丸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3 | 18 阅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解毒丸 名称: 解毒丸 处方: 板蓝根120克(干者,净洗晒干)贯众30克(锉,去土)青黛(研)甘草(生)各30克 制法: 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以青黛为衣。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误食毒草,并百物毒,精神恍惚,恶心者。 用法用量: 误中诸毒后,急取药15克,烂嚼,用新水送下,即解。或用水浸炊饼为丸,尤妙。如常服,可三五丸。 《普济方》卷四○四...

阅读全文
60多年前皮研所发展中医药往事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9 | 18 阅读

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训班,开辟了中国独有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之路。其实在1954年,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以下称“皮研所”)就已经率先开始了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之路。近日,当时的亲历者方大定老师在整理资料时,翻出一张1958年的珍贵老照片,再次深情回忆起那段中西医互相尊重、和谐交流的美好岁月。 方大定1954...

阅读全文
喉疳
五官科 | admin | 2025-05-25 | 17 阅读

【喉疳】本症多因喉部结毒(咽喉部梅毒)或外感风热灼伤咽喉,也有由于胃热所致。其症状为咽喉或上颚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点状溃疡;有时退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阅读全文
草部(三)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5-24 | 16 阅读

 附子 「释名」其母名曰乌头。「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1、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2、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