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柴胡" 的结果

找到 4702 条相关结果

增损柴胡
中药方剂(S-Z) | admin | 2025-05-23 | 57 阅读

《类证活人书》卷十九:增损柴胡汤 名称: 增损柴胡汤 处方: 北柴胡 人参 甘草 半夏 陈皮 川芎 白芍药各等分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产后虚羸,寒热如疟,食少腹胀。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22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二次。 ...

阅读全文
复正汤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3 | 49 阅读

《寿世保元》卷二:复正汤 名称: 复正汤 处方: 防风3克 荆芥3克 细辛2.5克 黄芩6克 乌药6克 天麻6克 当归9克(酒洗)白芍6克(酒炒)川芎4.5克 白术4.5克(去芦)陈皮4.5克(去白)半夏6克 枳壳3克(去瓤,麸炒)白芷2.4克 桔梗2.4克 僵蚕9克 甘草2.4克 白茯苓6克(去皮) 制法: 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 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用法用量: 加生姜煎...

阅读全文
板蓝根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38 阅读

《中国药典》:板蓝根 实际拼音: Bǎn Lán Gēn 英文名: RADIX ISATIDIS 别名: 大蓝根、大青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头略膨大,可见...

阅读全文
复明散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3 | 33 阅读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复明散 名称: 复明散 处方: 草龙胆(去芦头)麻黄(去节)各等分 制法: 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儿斑疮入眼,或成翳膜,或眼睛高出而不枯损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食后,炙鼠肝香熟蘸药食之,日二服。服药五六日后,眼白晴与翳膜皆粉红色,眼觉痒涩,不得揉动,此是翳膜渐退,频频用温盐汤洗之。病重者,日三服,小儿更量大小,加减服之。如不...

阅读全文
止消润燥汤
中药方剂(S-Z) | admin | 2025-05-23 | 31 阅读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止消润燥汤 名称: 止消润燥汤 处方: 升麻4.5克 杏仁 桃仁 麻仁 当归身 荆芥 知母 黄柏 石膏各3克 熟地黄6克 柴胡2.1克 甘草1.5克 川椒 细辛各0.3克 红花0.75克 功能主治: 治消渴便干,阴头短,舌白燥,口唇裂,眼涩而昏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

阅读全文
诗词中的四川道地药材及川药赏析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9 | 30 阅读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钟灵毓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系西南边陲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与通道,山川险峻秀美,气候多样,物产丰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中医界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本文从文化角度,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吟唱有代表性的道地川药,介绍川药之功。 西蜀成都聚药商 盛唐家国业辉煌,西蜀成都聚药商。车水马龙人鼎沸,藤花木草气幽香。大慈寺主慈悲事,玉局坛尊局药王。千...

阅读全文
发散煎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3 | 29 阅读

《嵩崖尊生》卷十五:发散煎 名称: 发散煎 处方: 羌活5分,防风5分,前胡5分,柴胡8分,干葛8分,紫苏6分,半夏1钱,陈皮8分,枳实7分。 功能主治: 小儿疟疾初起,类似感冒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

阅读全文
发郁汤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3 | 28 阅读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发郁汤 名称: 发郁汤 处方: 丹皮 柴胡 羌活 葛根 远志 菖蒲 葱白 细辛 功能主治: 主腠理闭塞,邪热怫郁。 用法用量: 水煎服。 ...

阅读全文
扶元逐疫汤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3 | 27 阅读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扶元逐疫汤 名称: 扶元逐疫汤 处方: 黄耆(炙)、升麻(蜜水炒)、白术(土炒)、柴胡(蜜水炒)、陈皮(炒)、玉竹、沙参、甘草(炙)、当归。 功能主治: 扶正托邪。主疫证。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各家论述: 法东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于补中益气,复以玉竹、沙参以救胃津,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

阅读全文
痫症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2 | 26 阅读

脉虚弦为惊。为风痫。痫症者。发则仆地。闷乱无知。嚼舌吐沫。背反张。目上视。手足搐搦。或作六畜声者是也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涌而痫作矣。内经曰。然所以令人仆地者。厥气并于上。上实下虚。清浊倒置。故令人仆地。闷乱无知者。浊邪上干心主。而神明壅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