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的结果

找到 22418 条相关结果

黄牛茶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558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牛茶 实际拼音: Huánɡ Niú Chá 别名: 雀笼、黄芽、满天红、黄丝鸡兰、海牙茶、土苏、黄尝 来源: 藤黄科黄牛属植物黄牛Cratoxylon ligustrinum (Spach) Blume.,以根、树皮、嫩叶入药。根及树皮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叶春夏采集,晾干。 性味: 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 解暑清热,利湿消滞。用于感冒...

阅读全文
黄花忍冬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548 阅读

《中华本草》:黄花忍冬 实际拼音: Huánɡ Huā Rěn Dōnɡ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金花忍冬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onicera chrysantha Turcz. 采收和储藏:5-6月间,在睛天清晨露水刚干时摘取花蕾,鲜用,晾晒或阴干。 原形态: 金花忍冬 落叶灌,高达4m。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常被糙毛和腺毛。冬芽狭卵形,先端尖,鲜片具睫毛,背部疏生柔毛...

阅读全文
栗子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382 阅读

《中药大辞典》:栗子 出处: 《千金·食治》 实际拼音: Lì Zi 别名: 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原形态: 栗(《诗经》),又名:瑰栗(《西京杂记》),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家栗。 落叶乔,高15~20米。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

阅读全文
百齿卫矛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184 阅读

《中华本草》:百齿卫矛 出处: 始载于《四川植物志》。 实际拼音: Bǎi Chǐ Wèi Máo 英文名: Hundred-dente Spindle-tree 别名: 扶芳、竹叶青、山杜仲。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百齿卫矛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ounymus centidens Lev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百...

阅读全文
白叶藤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157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叶藤 别名: 红藤仔、飞扬藤、胱皮藤、红丝线、扛棺回[海南] 来源: 萝藦科白叶藤属植物白叶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 甘、淡,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血。用于肺结核咯血,肺热咯血,胃出血,毒蛇咬伤,疮毒溃疡,疥疮,跌打刀伤。 用法用量: 鲜品3~5钱;...

阅读全文
黄花蒿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124 阅读

《中药大辞典》:黄花蒿 出处: 《纲目》 实际拼音: Huánɡ Huā Hāo 别名: 臭蒿、草蒿(《日华子本草》),香丝草、酒饼草(《广州植物志》),马尿蒿、苦蒿(《贵州民间方药集》),黄香蒿、黄蒿、野筒蒿(《江苏植药志》),鸡虱草(《江西草药》),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秋季割取,晒干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

阅读全文
白蜡树皮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115 阅读

《中药大辞典》:白蜡树皮 出处: 李承祜《药用植物学》 实际拼音: Bái Là Shù Pí 来源: 为犀科植物白蜡树的树皮。春、秋采收,剥取树皮,晒干。 原形态: 白蜡树,又名:青榔、白荆树、小叶梣。落叶乔,高达15米。小枝光滑,冬芽褐黑色。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具短柄或无柄.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先端尖锐,基部不对称,锯齿疏浅,两面光滑,背面中脉及侧...

阅读全文
梓叶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80 阅读

《中药大辞典》:梓叶 出处: 《本经》 实际拼音: Zǐ Yè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梓的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梓白皮"条。 化学成分: 含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 药理作用: 冷浸液、温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有抑制作用。采集后6个月的水提取液较新鲜叶的作用更强,丙酮提取液作用又强于用其他溶媒的提取液。但无抗真菌作用。 功能主治: ①陶弘景:"...

阅读全文
皂荚根皮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71 阅读

《中药大辞典》:皂荚根皮 出处: 《纲目》 实际拼音: Zào Jiá Gēn Pí 别名: 乳(《普济方》)。 来源: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根皮,秋、冬采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山皂荚的树皮、根含少量生物碱三刺皂荚碱,即3-(3-甲基-2-丁烯基)腺嘌呤。 性味: 《纲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纲目》:"根皮:治风...

阅读全文
竹节海棠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48 阅读

《中华本草》:竹节海棠 出处: 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实际拼音: Zhú Jié Hǎi Tánɡ 英文名: Spotted Begonia 来源: 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竹节秋海棠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 maculata Radd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竹节秋海棠,直立或披散的亚灌,高0.7-1.5m。平滑而秃,...

阅读全文